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政治與政策

【錯誤】網傳「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過…如果每月自繳2380元可以領3萬7…每月自繳6111元的教師應該領多少…甲(教師)繳的錢如果是乙(農民)的2.56倍,甲領的錢也應該是2.56倍…」?

事實查核報告#497

【錯誤】網傳「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過…如果每月自繳2380元可以領3萬7…每月自繳6111元的教師應該領多少…甲(教師)繳的錢如果是乙(農民)的2.56倍,甲領的錢也應該是2.56倍…」?
發布日期/2020-06-04 08:09:08

一、農民退休儲金條例是採「個人帳戶制」,由農民、政府提撥金額,於未來退休時提領。

二、公教人員的職業年金是「部分提存準備制」,也就是當前繳納費用用來支付退職人口的退休金,而公教個人拿到的退休金,則是以「本俸」和「年資」來計算。每月繳納金額無法以倍數去換算退休金。

三、農民退休儲金和公教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完全不同,無法相類比。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出:

「轉發~
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過 最高月領3萬7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lnaj9k?utm_source=lineshare

如果每月自繳2380元可以領3萬7,請問每月自繳6111元的教師應該領多少?小學生都算得出來,甲(教師)繳的錢如果是乙(農民)的2.56倍,甲領的錢也應該是2.56倍,也就是甲應該領95000元,請問教師有平均領95000元嗎?

所以,軍公教一直被污名化領太多,根本是因為沒人搞清楚軍公教每月繳的錢是其他職業別的很多倍,之前更離譜的是拿勞保來痛罵軍公教,問題是勞保自繳最高只要962元,如果繳962元35年資可以領24846元(45800*1.55%*35=24846),那每月自繳6111元的教師繳了勞工的6.35倍,但有教師領15萬7772元嗎?(24846元*6.35倍)

請廣傳,讓民眾了解真像」


圖1:社群平台流傳貼文擷圖


圖2:社群平台另外流傳較簡短的版本

查核

爭議點、傳言將農民退休儲金條例的每月提繳金額、退休後每月提領金額,與軍公教職業年金類比,是否恰當?

(一)台大法律系教授孫迺翊指出:

公教人員的職業年金是採「部分提存準備制」,其退休金計算方式,以過渡期間屆滿時的民國118年為例,是按其年資,依照《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附表三》或《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附表三》,找出對應的所得替代率(例如35年60% ),乘以退休金基數(退休前15年本俸2倍之平均)。

農民退休金儲金條例是採「個人帳戶制」,以個人帳戶的收益,按預期餘命及利率基礎,計算出每月可領金額,領完為止。個人帳戶制的每月所繳金額、每月可領金額,與軍公教職業年金的計算方式不同。軍公教的職業年金不是把過去存的錢分期領出。

此外,退休軍公教人員只要在世就會受到保障,沒有「領完為止」的問題,兩者不能用倍數去比較。

(二)前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劉侑學指出:

「農民退休儲金條例」是個人帳戶制,即農民自己提撥一定金額,政府也提撥相同的金額到指定帳戶,自己存入的部分,加上投資效益的總和,未來就領多少。

但軍公教的「退休撫卹金」,則是以在職軍公教人員繳納的費用,支付當前退職(伍)人口的退休(伍)金。因此,「費率多寡」相當程度取決於當下「在職」與「退休」人口的比例;相對地,軍公教個人拿到的退休金,則是以「本俸」和「年資」等條件進行計算,與每個月繳多少錢並無絕對關係。

結論

一、農民退休儲金條例是採「個人帳戶制」,由農民、政府提撥金額,於未來退休時提領。

二、公教人員的職業年金是「部分提存準備制」,也就是當前繳納費用用來支付退職人口的退休金,而公教個人拿到的退休金,則是以「本俸」和「年資」來計算。每月繳納金額無法以倍數去換算退休金。

三、農民退休儲金和公教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完全不同,無法相類比。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附表三》
《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附表三》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