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媒體報導「愛講髒話的人適合當朋友!研究指出:智商更高、組織能力強」、「經常罵髒話…智商還會比較高」?
【錯誤】媒體報導「愛講髒話的人適合當朋友!研究指出:智商更高、組織能力強」、「經常罵髒話…智商還會比較高」?
一、部分媒體報導引述美國麻薩諸塞州文學院心理學教授Timothy B. Jay於2000年出版的專書,另有部分媒體引述美國馬麗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Kristin L. Jay和Timothy B. Jay於2015年共同發表的研究。
二、在以上兩項研究中,均無「常講髒話的人智商較高」、「常講髒話的人比較適合當朋友」等結論。
因此,此報導為「錯誤」訊息。
背景
媒體報導「愛講髒話的人適合當朋友!研究指出:智商更高、組織能力強」,指出「馬薩諸塞藝術學院的心理學家Timothy Jay在一項研究名為『為何我們會罵髒話:神經、心理、社會言論』的研究中指出,那些經常說髒話的人,其實代表了他們是個真誠的人,所以在表達自己感受的同時也希望讓自己更加舒服;他說,雖然我們不應該說髒話,但這些詞彙其實擁有更強大的力量,而且愛說髒話的人更有可能成為好朋友…」
另外,內容農場亦流傳類似文章,指出:「經常罵髒話…智商還會比較高」、「研究發現講髒話事實上是高智商的表徵,講越多的人越聰明!…」、「瑪麗斯特大學(Marist College)的學者Jay along和心理學家Kristi Janschewitz在校園進行了一項關於罵髒話的研究,研究結果顯是罵髒話的人有著比一般人更真誠、誠實的人格特質,可以用很爽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感受…」
圖1:媒體報導擷圖
圖2:內容農場網站文章擷圖
圖3:內容農場網站文章擷圖
圖4:內容農場網站文章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報導指稱「馬薩諸塞藝術學院的心理學家Timothy Jay」發表一項研究,名為「為何我們會罵髒話:神經、心理、社會言論」。是否有這項研究?
查核中心查證,報導引述的研究為美國麻薩諸塞州文學院心理學名譽教授Timothy B. Jay於2000年出版的研究專書《Why We Curse: A Neuro-Psycho-social theory of speech》。
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諮詢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徐峻賢。徐峻賢指出,在專書中研究者以神經、心理、社會的架構,描述髒話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作者提倡的觀點是,髒話的使用需要考慮社會變遷、個體發展、情緒調節等因素。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指出,這本專書是作者從心理學上的語言習得、教養方式、育兒經驗、人格特質、社會學習、情緒需要等面向,分析罵髒話的心理動機。作者也提出,這些因素彼此並不獨立,而是交織作用,使語言使用者在特定場景選擇講髒話或抑制講髒話的衝動。作者也提到,根據「神經—心理—社會理論」,這些因素也與大腦的神經基礎,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有關。
爭議點二、這本書是否指出「愛講髒話的人適合當朋友」、「說髒話的人智商高」?
陳璽尹及徐峻賢皆指出,這項研究並沒有指出「愛講髒話的人適合當朋友」,以及「說髒話的人智商高」。
陳璽尹表示,這本書更沒有去研究罵髒話的人的個性,以及什麼樣的人適合當朋友。
爭議點三、報導指稱「瑪麗斯特大學(Marist College)的學者Jay along和心理學家Kristi Janschewitz在校園進行了一項關於罵髒話的研究」。是否有這項研究?
查核中心查證,報導引述的研究為美國馬麗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Kristin L. Jay和Timothy B. Jay合著的研究,名為〈Taboo word fluency and knowledge of slurs and general pejoratives: deconstructing the poverty-of-vocabulary myth〉,2015年發表於《語言科學(Language Sciences)》期刊。
陳璽尹指出,這項研究進行了三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是請43名受試者在一分鐘內,盡力說出或寫出三種不同類別的詞彙:第一種類別是動物;第二種是給予F、A、S三個字母,並請受試者產出這三個字母開頭的單字,第三種是髒話;第二個實驗和前者類似,是請49名受試者「寫出」以上三種類別的不同詞彙。而第三個實驗則是請受試者填寫「五大人格特質量表」。
陳璽尹說,前兩種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若在其中一種類別表現好,在其他兩種類別的表現也可能同樣比較好。因此研究指出,可以產出多少詞彙量,與受試者本身的語言流利度(fluency)有關,與詞彙的類別無關。
在人格特質的部分,研究發現產出髒話詞彙量與受試者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審慎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呈負相關,與開放性(open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呈正相關。研究者特地提到,由於「開放性」本身就可預測詞彙流利度,可能這些相關性顯示出的是受試者整體的「語言流利程度」,更與平時罵髒話的情況沒有關係。
陳璽尹補充,這項研究測試的詞彙量,沒有辦法去測試出誰的詞彙量多,只能說誰的「語言流利程度」比較高。這個研究看到的是,語言流利度較高的人,有能力在固定時間內產出比較多髒話。但這並不代表他很常使用髒話。
爭議點四、這項研究結果是否指出「講髒話事實上是高智商的表徵,講越多的人越聰明」?
徐峻賢說明,這項研究是基於「詞彙流暢的普遍性」之觀點,知道較多髒話的人,一般語言的詞彙量也較多。但研究者並未測量智商,也沒有推理詞彙流暢度和智商的關聯。換言之,這項研究結果並沒有指出「講髒話事實上是高智商的表徵,講越多的人越聰明」。
徐峻賢補充,雖然研究者觀察到在「五大人格測驗」上,經驗開放性(Openness)因子與髒話詞彙量呈現正相關,親和性 (Agreeableness)因子和審慎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因子與髒話詞彙量呈現負相關。但研究也強調,需要更多研究探討髒話詞彙的語言屬性,如情緒向性、性別對象、頻率等,才能針對人格特質與髒話詞彙量的關聯做進一步的解釋。
結論
一、部分媒體報導引述美國麻薩諸塞州文學院心理學名譽教授Timothy B. Jay於2000年出版的研究專書,另有部分媒體引述美國馬麗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Kristin L. Jay和Timothy B. Jay於2015年發表的研究。
二、在以上兩項研究中,均無「常講髒話的人智商較高」、「常講髒話的人比較適合當朋友」等結論。
因此,此報導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