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圖片「14年性平教育偏差,致15-24歲愛滋與性病狂飆..」?
【部分錯誤】網傳圖片「14年性平教育偏差,致15-24歲愛滋與性病狂飆..」?
一、根據疾管署從2007年到2019年的統計,愛滋、梅毒和淋病有不同升降趨勢,傳言所稱「愛滋與性病狂飆」,資料並不全面,也未反映現況。
二、專家指出,各國均無研究或案例顯示,性平教育及同婚專法會導致梅毒、淋病、愛滋增加。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流傳圖片宣稱:「14年性平教育偏差,致15-24歲愛滋與性病狂飆…」,並在圖片中標註「2003年以前,傳統「潔身自愛」是最佳防疫;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鼓勵學生嘗試同性戀、探索性;2013年同性婚姻法通過一讀,媒體大力歌詠同性愛情+約砲軟體盛行」。
圖1:網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淋病、梅毒、愛滋病疫情是否逐年上升?
查核中心諮詢疾管署,疾管署指出,有關近年15至24歲梅毒、愛滋病疫情,其通報數至2019年已降分別至1029及375例,自2017年起呈下降趨勢,淋病自2017年起下降,至2019年又回升。
圖2:疾管署2020年1月6日提供
因此,傳言提及「愛滋和性病狂飆」,訊息並不全面,也未能反映現況。
爭議點二、淋病、梅毒感染者是否多為男性?愛滋感染者中,是否男男性行為者是否占8成?為何感染者男性為多?
(一)疾管署表示,歷年淋病及梅毒發生率皆以男性多於女性,此與國際流行趨勢相符,可能原因為男女生理結構不同,男性感染之臨床症狀較女性明顯,因而就醫確診通報之比率較高。
據疾管署於2019年統計,愛滋感染者中,感染危險因子以「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最多,約占8成;其次為「異性間不安全性行為」,約占1成。
因此,淋病、梅毒、愛滋感染者確實男性多於女性。
(二)查核中心採訪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方啟泰,他表示HIV感染無症狀,必須做篩檢才能發現。由於台灣社會對愛滋的偏見及岐視,一般民眾普遍不願意接受愛滋篩檢,且目前愛滋篩檢措施係特別針對男男性行為者這個特定弱勢族群,驗出來的病例也是以此族群為多,因為其他族群很少接受愛滋檢驗,因此,病例也很少。
(三)查核中心採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楊佳羚。楊佳羚指出,許多性病防治中心可能預期男性或同志族群是需要特別推廣性病防治的族群,投入較多經費、資源,因此同志族群較有性病篩檢觀念,受到性病防治教育的程度也比較高;且自2017年開始,台灣愛滋病比例是下降的。此訊息刻意不提近兩年愛滋病下降之事實,有誤導民眾之嫌。
爭議點三、性別平等教育是否造成性病流行?
(一)方啟泰解讀歐盟性別平等報告,歐盟是很好的對照案例,歐盟比台灣更早開始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反證性別平等教育有助於減少年輕族群愛滋感染。
方啟泰說,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文章指出,菲律賓為強調潔身自愛等傳統價值的極度保守天主教國家,沒有性平教育,但愛滋疫情目前在失控狀態,每年新增1萬多愛滋病例,絕大多數為15至24歲年輕人,證明傳統保守價值無法控制愛滋疫情,反而導致疫情失控。美國學者建議菲律賓愛滋防治首先需要推動愛滋病去污名及性平教育。
(二)查核中心採訪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主任陳美華。她表示,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平法)於2004年通過,各級學校教育課程必須符合性別平等原則,例如廢除男生學工藝、軍訓;女生學家政、護理等規定。
陳美華進一步說明性別平等教育內涵:「第一,是課程內容要平等;第二性別是複數的,不管陽剛或陰柔氣質都是複數的,性別氣質的形成跟生理性別無關,男性可以陰柔,女性可以陽剛,拋棄二元對立的思維,同性戀是正常、自然的,這才是性平教育法的核心價值。」
陳美華強調,推動多元性別教育,不會增加同性戀,也不會增加愛滋病患。
(三)楊佳羚說,以全世界的性教育研究來看,應是教太少性教育而不是教太多。世界研究認為,初次性行為時間越教越延後;少女懷孕率與性病發生率也是越教越少,因此推廣性別教育反而是減少大眾擔憂的性問題。
楊佳羚說,傳言宣稱傳統「潔身自愛」是最佳防疫的說法,並不正確。許多異性戀已婚婦女,以為自己僅有單一性伴侶,因此從事不安全性行為(不戴套),然而此認知可能僅是單方面判定性伴侶單純,並不了解丈夫有無其他性伴侶,可能感染愛滋也不知情。
(四)疾管署強調,愛滋與性病的傳染途徑主要為不安全性行為,與性別平等教育無關,任何疾病的傳染並不會區分性別。社會普遍認知預防的重要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等阻斷疫病傳播的策略,才是有效控制性傳染病的不二法門。
爭議點四、同婚專法是否造成性病流行?
(一)陳美華表示,同婚專法通過不久,若要證明兩者有關聯,必須要拿出堅實有力的數字,且愛滋、淋病、梅毒等性病,也不等於同志專屬的疾病。
(二)楊佳羚說,此說法完全沒有根據,目前沒有任何國家具體案例或研究,顯示同婚通過會導致愛滋、性病增加,這是兩碼子事。
結論
一、根據疾管署從2007年到2019年的統計,愛滋、梅毒和淋病有不同升降趨勢,傳言所稱「愛滋與性病狂飆」,資料並不全面,也未反映現況。
二、專家指出,各國均無研究或案例顯示,性平教育及同婚專法會導致梅毒、淋病、愛滋增加。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