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國際

【錯誤】網傳「黎巴嫩爆炸案,iPhone手機也被炸」?

事實查核報告#3246

【錯誤】網傳「黎巴嫩爆炸案,iPhone手機也被炸」?
發布日期/2024-09-24 07:45:4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9/24版】

黎巴嫩發生呼叫器、對講機爆炸事件後,網路流傳一張iPhone殘骸圖片,宣稱黎巴嫩也發生iPhone手機被炸。這是錯誤訊息。

一、網傳iPhone殘骸圖的原始事件發生在2021年3月19日的埃及,當時民眾替iPhone充電時,手機突然爆炸,與當前黎巴嫩爆炸案無關。

二、此次黎巴嫩爆炸案除呼叫器與對講機,目前尚未傳出手機等其他電子產品爆炸事件。

黎巴嫩爆炸案目前只出現在呼叫器與對講機,傳言以一張發生在2021年民眾手機充電爆炸意外圖片,錯誤指稱黎巴嫩爆炸案iPhone也被炸。因此,為「錯誤」訊息。

推薦閱讀:黎巴嫩爆炸案 吹起台灣電子產品危險的陰謀論

背景

黎巴嫩9月17-18日多地發生呼叫器、對講機爆炸,外電報導均指出呼叫器疑似被以色列植入爆裂物,台灣呼叫器廠商金阿波羅公司也被捲入其中。在案情尚未明朗之際,網路開始流傳黎巴嫩也發生iPhone手機被炸的訊息,傳言還附上一張宣稱是iPhone殘骸圖片。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網傳說法是真的嗎?

網傳iPhone殘骸圖實為2021年埃及手機充電爆炸事故 與黎巴嫩事件無關

將傳言圖片以圖反搜,找到埃及媒體《Cairo 24》發布於2021年3月19日報導,一位當地民眾幫iPhone 12充電時,手機突然爆炸,導致家具起火,他的小孩逃離現場時不慎摔傷,造成骨折。

該報導使用的手機爆炸殘骸圖片,經比對與網傳圖片完全相同。另一家阿拉伯媒體《Nabd news》也有報導相同事件。

因此,網傳iPhone殘骸圖實際是發生在2021年3月19日埃及手機充電爆炸事故,與當前黎巴嫩爆炸案完全無關。


圖2:埃及媒體2021年間報導民眾在替iPhone手機充電時突然發生爆炸意外,無關當前黎巴嫩事件/翻攝畫面

除呼叫器、對講機,黎巴嫩目前沒有其他電子產品爆炸訊息

綜合《美聯社》、《BBC》、《半島電視台》、《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外電報導,黎巴嫩政治與軍事組織真主黨(Hezbollah)成員使用的對講機及呼叫器,在9月17、18日兩波攻擊行動中爆炸,共造成至少37人死亡、超過3000人受傷。

在這次黎巴嫩爆炸案,除呼叫器與對講機以外,目前尚未傳出手機等其他電子產品爆炸事件。

補充資料

網傳「iPhone手機出廠前被裝上炸藥」說法,專家看法為何?

2013年揭發美國國家安全局秘密監控規模的前美國情報外包技術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在黎巴嫩爆炸案發生後於社群平台X推文「如果是iPhone在出廠時被裝上炸藥」,此推文在網路引發餘波盪漾,紛紛討論電子產品的安全性,甚至有網友質疑科技產品可能已經被裝入炸藥。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周卓煇受訪表示,任何手機品牌大廠都不可能在生產過程中裝入炸藥。手機廠商的目的是賣手機、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不是製造恐怖攻擊的武器。如果在手機出廠前裝入炸藥,這種生意只能做一次,不會有任何正常公司願意涉足。此外,手機在無塵室封裝過程中,有大量工程師參與,很難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於生產過程添加炸藥。

蘋果供應鏈台廠人員説,將iPhone改裝成爆裂物的難度極高。首先,工廠有嚴格的品管檢查;其次,產品通過各國海關時會經過爆裂物檢查。此外,由於iPhone設計越來越輕薄,要在其內部安裝爆裂物等其他物品非常困難,拆卸過程也複雜且成本高。因此,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低。

(記者:陳培煌;責任編輯:陳偉婷)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QR Code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捐款連結 (或掃QR Code) /接受捐助準則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