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手機不能借,通訊錄會被詐騙集團盜用去行騙」?

【錯誤】網傳「手機不能借,通訊錄會被詐騙集團盜用去行騙」?

事實查核報告#3060
網傳「手機不能借,通訊錄會被詐騙集團盜用去行騙」?
發布日期/2024年6月12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12版】

近期網路熱傳「手機不能借,通訊錄會被盜用拿去詐騙」,文章中所描述的情節是真的嗎?

一、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表示,目前並未接獲網傳案例的報案。

二、資安專家表示,手機號碼備份器的確存在,但實際上詐騙集團並不會透過「借手機」的手法行騙,而是利用簡訊或網頁誘騙使用者下載木馬程式,再竊取手機通訊錄。

專家指出,傳言利用手機號碼備份器這種真實存在的產品,再加上虛構的描述,捏造出一篇真假摻雜的文章,這是假訊息常見的手法。

三、早在2010年,傳言就已經在中國論壇流傳,且文中許多用詞都是中國用法,而非台灣慣用語。

此外,檢視2010年流傳的初期版本,掃墓地點為「八寶山」而非「金寶山」,逛街的商場則是「西單大悅城」,以上兩處地點均位於中國北京。由此可知,傳言最初設定的受眾在中國,十幾年來經過多方流傳,衍生出不同版本,有些版本中的地點被改為台灣受眾所熟悉的地方。

傳言2010年即在中國流傳,且文中所描述的詐騙手法也與實際情況不符,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近期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熱傳一篇文章,稱「手機不能借,否則通訊錄會被盜用拿去詐騙」,文章作者並詳述自己在清明節掃完墓去逛街,在商場被一女子借用手機,之後親友均接到借錢簡訊的過程,並提到警察朋友告知,這是利用手機號碼備份器盜取通訊錄行騙的手法。

圖1-2: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傳言稱「手機不能借,通訊錄會被詐騙集團盜用去行騙」,台灣發生過此類詐騙案件嗎?專家看法為何?

(一)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表示,目前165沒有接獲網傳案例的報案。

(二)查核中心採訪資安專家劉彥伯。劉彥伯表示,根據傳言文字的用詞,可判斷應該是源自中國的假故事,再透過社群媒體流入台灣;傳言利用手機號碼備份器這種真實存在的產品,再加上虛構的描述,捏造出一篇真假摻雜的文章,是假訊息常見的手法。

劉彥伯表示,手機號碼備份器這種產品的確存在,但實際上詐騙集團並不會透過「借手機」的手法行騙,因為效率太差,被抓的機率高;此外,單純備份手機通訊錄也無法以此騙人,因為即使拷貝通訊錄,只要撥打出去時所顯示的不是被害者的手機號碼,其親友應該也不致上當。

劉彥伯指出,過去確實有發生過詐騙集團盜取手機通訊錄再去行騙的案件,但手法並不是傳言說的「借手機」,而是透過簡訊或網頁請你去下載檔案或更新手機,誘騙使用者下載木馬APP後,再竊取手機通訊錄。

例如,當使用者以手機瀏覽網站(常見於色情網站)時,頁面可能會跳出視窗聲稱你的手機有病毒要掃描、須符合安全規定,或是瀏覽器版本太舊、要更新後才能觀看等;如果使用者按下確定,手機就會下載木馬程式,並將通訊錄上傳,詐騙集團即可利用你的手機作為發送詐騙簡訊的工具。

劉彥伯表示,由於iOS系統的安全等級較高,因此這類木馬程式通常是針對安卓系統用戶攻擊,但iOS系統用戶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同樣一個連結,由安卓系統用戶點開,會要求你下載程式,由iOS系統用戶點開,則會改連到詐騙個資的頁面。

傳言流變狀況?

查核中心檢視傳言文字,發現內容數次提及「手機信號」、「發短信」、「現錢」、「群發」等詞,均非台灣慣用詞,而是中國慣用語。

進一步將網傳訊息部分內容利用google及百度搜尋,可找到最早在2010年,中國論壇上就已經流傳類似傳言,只不過在初期流傳的版本中,掃墓地點為「八寶山」而非「金寶山」,逛街的商場則是「西單大悅城」,兩處地名均位於中國北京。

此外,文章裡提及親友收到借錢簡訊後的回覆,初期版本寫「在大連PC被抓了」、「錢打過去了」,但近期流傳版本已變成「在大連嫖妓被抓了」、「錢匯過去了」等;提及警察朋友時,初期版本的用詞則是「police髮小(北京方言指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

由此可判斷,傳言最初設定背景在中國,十幾年來經過多方流傳後,部分用語已經改變。

 

(記者:曾慧雯;責任編輯:邱家宜)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捐款連結 (或掃QR Code) /詳細接受捐助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