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疑現蹤台灣 豬肉食安的7大提問
記者/陳偉婷、曾慧雯、蔡詠全;責任編輯/陳偉婷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疑似在台灣現蹤。農業部22日舉行記者會表示,獸醫研究所通知,21日上午接獲台中市動保處送檢梧棲區1養豬場死亡豬隻檢體,經檢驗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反應,仍待病毒株分離確認是否為全台首起病例。台中動動保處及農業部防檢署已前往該場進行移動管制並預防性撲殺場內豬隻195頭、屍體掩埋及全面進行環境清潔與消毒。
目前該案場中心半徑3公里已設立管制區,涵蓋2場養豬場(其中1場已停養),執行豬隻移動管制及調查,密切掌握豬隻健康情形,同時啟動疫情調查。究竟疑似病毒從何而來,農業部長陳駿季23日上午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非洲豬瘟的傳播除了廚餘外,包含人員流動等也有可能,在疫調未完成前無法判斷,預計27日會有初步疫調結果。目前病毒也仍在定序,還不確定來自越南或是其他國家。
根據科學月刊報導,非洲豬瘟目前並無疫苗可供預防,也無有效治療藥物,豬隻一旦受到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處理方法僅有全面撲殺一途。從農業部介紹也可知,非洲豬瘟病毒環境耐受性強,病毒可在冷藏豬肉存活100天、冷凍豬肉1000天、豬舍1個月、糞便室溫11天。
查核中心整理民眾可能關心的7大食安議題,在風聲鶴唳之際,幫助大家平撫資訊焦慮。
7大Q&A(可直接點按跳轉)
Q1. 現在市面上的豬肉安全嗎?
農業部目前啟動7大應變作為,除於台中成立前進應變所,自22日12時起全台豬隻禁運禁宰(5天,視後續狀況延長);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進行全台各肉品市場全面落實場內與運輸車清消作業。禁運禁宰前已運出的豬售進入肉品市場、屠宰場,活豬只進不出,並加強屠前屠後檢查;並將啟動全台各縣市豬場防疫調查,掌握豬隻健康狀態;進行產銷調節,穩定豬肉供應。
非洲豬瘟前進應變所指揮官杜文珍23日於記者會表示,豬隻要上市到屠宰場,必須要有健康證明書,到屠宰場要經過屠前檢查,進到屠宰場還必須經獸醫師、屠檢人員檢查。非洲豬瘟是只會感染豬隻的疾病,不會感染人,沒有公衛與食安疑慮。
至於疑似驗出非洲豬瘟的案場近日有28頭豬已宰殺流入市面;杜文珍說,這28頭經層層把關都是安全的,上市無虞。
農業部說明,經屠宰衛生檢查合格的豬隻,豬皮均蓋有檢查合格標誌供消費者辨識,消費者在市場購買豬肉時,只要注意選擇蓋有合格印的豬肉,食用安全無虞。
食藥署也提醒,民眾不要食用來路不明的肉品,只要購買來源清楚、符合規定的市售豬肉,品質安全可靠,可放心食用。
Q2. 人吃了有非洲豬瘟的豬肉會怎麼樣嗎?
根據農業部說明,非洲豬瘟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的惡性豬隻疫病,該病以接觸傳染為主,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非洲豬瘟可造成家豬及野豬的急性、惡性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能感染,但不會感染人,病毒也不會在人體複製。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018年9月發佈〈非洲豬瘟相關科學爭議專家意見〉,引述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undesinstitur für Risikobewertung, BfR)意見指出,非洲豬瘟對人體沒有健康危害,病原體無法移轉到人類身上。時任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主席Andreas Hensel博士解釋,「直接接觸患病的動物或食用受感染的家豬或野豬製成的食物,皆不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Q3. 人如果吃了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會不會藉由糞便傳播病源?
農業部說明指出,非洲豬瘟病毒本來就不會感染人類,所以即便人類吃進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食物,病毒也不會經由消化道黏膜進入人體繁殖。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指出,根據研究,非洲豬瘟病毒於無蛋白質的環境中可存活於pH 3.9~11.5,如果超過此範圍,將於數分鐘內被殺死;若於含蛋白質的情況下,非洲豬瘟病毒則可耐至pH 13.4。
人體胃酸pH值介於1.5~3.5,已經超過非洲豬瘟病毒耐受酸鹼值範圍,在胃酸及消化道酵素的作用下,絕大多數的非洲豬瘟病毒都會被殺死,很難在人類糞便中檢出。
不過,由於豬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宿主動物,病毒會從豬的口腔黏膜或扁桃腺進入豬隻體內,病毒在豬隻體內複製後,會引起消化道黏膜出血,染病豬隻會出現血痢,病毒會出現在豬糞便中。
Q4. 非洲豬瘟的傳染途徑
科學月刊〈非洲豬瘟席捲全球,台灣如何險中求生?〉指出,非洲豬瘟病毒藉由直接接觸來感染豬隻,主要的保毒宿主是家豬或野豬,但亦可經由軟蜱(soft tick)作為媒介傳播,傳染到家豬可能是偶然或長期接觸的結果。傳播的循環模式,主要可分成森林、軟蜱-家豬、家豬-家豬及野豬-棲地4種循環。
文章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陳淵銓23日接受查核記者訪問時表示,非洲豬瘟病毒會傳染給野豬跟家豬,野豬到處覓食,可能吃進被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又透過壁蝨(軟蜱)傳播給家豬。被感染的家豬生病後身上帶有病毒,被做成食品之後,人吃了雖然不會感染,但食品廚餘又會進到下一個循環,讓更多豬隻染疫。
尤其非洲豬瘟病毒在環境中存活期很長,根據農業部的說明,非洲豬瘟病毒可在冷藏豬肉100 天、冷凍豬肉1,000 天、豬舍1個月、糞便室溫11 天,也都增加傳播風險。
陳淵銓說,台灣過去防堵非洲豬瘟非常徹底,國內並無病毒源,研判此次疫情若真是非洲豬瘟,可能的傳染途徑可能有二:一是有民眾帶入境外疫區豬肉製品,食品變成廚餘後又被豬隻吃下,廚餘餵豬是已知的風險破口;另一可能性是豬場工作人員接觸到國外疫區豬隻,回台後又接觸台灣豬隻。
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文章,非洲豬瘟主要會透過廚餘、壁蝨(節肢動物)、豬隻分泌物與排泄物、車輛、人員夾帶與肉類製品進行傳播。其中,因台灣部分養豬戶採用廚餘養豬,廚餘是否是當前防疫漏洞,引發諸多討論。
Q5. 吃加工豬肉品是否要擔心?
陳淵銓表示,非洲豬瘟沒有疫苗可用,且治療成本太高,豬隻如果感染遲早會死亡。當豬隻感染,其肉品質可能會變差,且免疫力也會下降,導致可能感染其他傳染病。非洲豬瘟雖不會傳染給人,但畜牧場可能有其他人畜共通傳染病,且台灣仍存有小型畜牧場、私宰的可能性,民眾仍要小心病死豬流入市場或加工肉品的可能性。
國立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畜產保健科教師陳瑞楠表示,若是來源不明、走私或未檢驗的加工肉品,確實可能使用病死豬,風險高,且非法加工肉品(尤其是來自境外)也可能成為病毒的媒介。
不過,陳瑞楠也強調,國內合格加工肉品有農業部或衛福部檢驗標章可供辨識,若是病死豬,根本不得進入屠宰流程,且正規屠宰廠都有獸醫檢查,再加上加工過程也有追蹤批號與檢驗,所以風險非常低,民眾不需過度恐慌。
Q6. 網購買到產地不明的豬肉製品,可以丟廚餘桶嗎?
廚餘是非洲豬瘟的傳染途徑之一,所以不明豬肉製品不能丟廚餘桶。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新聞稿指出,如持有來源不明的肉品,民眾可以送到防檢署各分署及檢疫站,防檢署、檢疫站會將肉品收集包裝妥當後統一銷燬處理,以免不慎進入廚餘鏈,增加疫病傳播風險。
Q7. 我可以從外國帶肉製品回台灣嗎?
根據桃園機場的訊息,只要是含肉食品,不論是生肉還是熟肉,就算是真空包裝,依然不能攜帶入境,避免引入有害生物與疾病。另為了防範非洲豬瘟,也建議不要攜帶有料的泡麵。
農業部網站也指出,泡麵內含的肉類已經高度加工,風險極低,但因泡麵含肉樣態極多,判斷不易,建議不要攜入台灣。如果已經帶上飛機,則一定要於入境時,向防檢署檢疫人員申報。
防檢署也說,商業罐頭製程是經高溫高壓處理,所以可以帶進臺灣。但因商業罐頭判別標準複雜,不建議民眾自行判斷可否攜帶,最好不要攜帶,以免誤帶受罰。
防檢署也整理民眾常誤帶含豬肉的產品,肉粽、水餃、披薩、月餅、杏仁餅、雞仔餅、三明治、漢堡、肉鬆蛋捲、肉鬆蝦餅等,民眾應避免攜帶。
另外,針對含有豬油、豬骨的糕點或火鍋湯底等,防檢署指出,經精煉之豬油,及含豬油或以豬骨熬製的食品因已經高溫處理,病毒已被殺死,所以可以帶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