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出現傳言指稱,蜜蜂為避免拖累蜂群,會在瀕死前離巢停在花上。經查,此說法缺乏科學證據。蜜蜂多因天黑或天候不佳而暫時無法返巢,且瀕死蜜蜂通常會被巢內的「清潔蜂」移出蜂巢,並非主動遠離蜂群。
一、養蜂專家及昆蟲學者均指出,蜜蜂需依靠陽光方位導航,無法歸巢多與天黑、翅膀淋濕或氣溫驟降等環境因素有關,但這不代表夜晚停留於野外的蜜蜂為瀕死個體。
養蜂專家曾在夜間封住蜂箱入口,隔天清晨前往察看時,發現入口外已有多隻蜜蜂等待進巢,顯示夜宿野外的蜜蜂隔日仍能返回蜂群。此外,巢內負責維持環境整潔的「清潔蜂」會將死去或瀕死的蜜蜂搬離蜂巢,以保持巢內衛生。
二、昆蟲學者說,部分疾病確實可能導致蜜蜂死於巢外,但並非所有疾病都會使蜜蜂選擇離開蜂巢,更不能據此推論「夜晚停在花上的蜜蜂是瀕死狀態」。
三、專家提醒,人類常會將自身的文化經驗與情感投射到動物的行為中,但這些解讀並不一定符合動物的真實生理狀況或習性。
網傳說法並不符合蜜蜂的生理與行為特性,屬於將人類情感投射到動物行為的誤解,缺乏科學證據,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網路熱傳流傳一段文字訊息,宣稱「傍晚還停留在花朵上的蜜蜂,不是迷路,而是牠們知道自己可能再也飛不回去,於是用最後的力氣,遠離蜂巢,會選擇靜靜停在花叢裡過夜,不成為同伴的負擔」。
查核
查核點一:傳言說法是真的嗎?
傳言說法缺乏證據,蜜蜂可能因天黑、翅膀淋濕、氣溫驟降等原因留在野外,隔日仍會歸巢
(一)臺灣蜂類保育協會理事長蔡明憲表示,傳言說法缺乏科學證據支持,不能將單一個案的行為歸咎成「蜜蜂的習性」。由於蜜蜂會以太陽方位進行導航,天黑後因缺乏光線,蜜蜂就無法歸巢;或是在下雨導致蜜蜂翅膀淋濕,而無法飛行。上述的原因都可能讓蜜蜂被迫停留在野外,形成「離巢蜂」。
「但這些離巢蜂不代表是瀕死個體。」蔡明憲說,他曾在夜間時封住蜂箱出入口,隔天清晨再前往查看時,發現洞口外已有多隻蜜蜂等待進入蜂巢。
此外,蜜蜂在死亡後,巢內負責維持環境整潔的「清潔蜂」會把將死去或快死的蜜蜂搬離蜂巢,以保持巢內衛生。若真如傳言所述主動留在野外,清潔蜂便不需進行這類工作。
蔡明憲提醒,人類常會將自身的文化經驗與情感投射到動物的行為中,但這些解讀並不一定符合動物的真實生理狀況或習性。
(二)台灣大學昆蟲系特聘教授楊恩誠指出,氣溫驟降或是失去回家導航機制的因子,都可能會讓蜜蜂停留在花朵上過夜。
楊恩誠說,傳言所稱的情況可能會是其中的一個解釋,但不一定是真的。有些病會讓蜜蜂離蜂巢而死在巢外,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會讓蜜蜂死於野外。
查核點二:傳言流傳情況
透過英文關鍵字檢索可發現,相關內容最早可追溯至去年10月的英文貼文,當時即在多個社交平台上被轉貼,內容表述高度雷同,並伴隨網友以情感性文字分享。近期有網友將該內容翻譯成中文後,於華語社群中被大量引用與分享,使傳言擴散。
分析傳言在華語社群中的流傳路徑,可發現11月上旬時僅於少數個人帳號中流傳,但間隔數日後傳言文章被寵物、旅遊及生活類別的多個臉書粉專貼文分享,引發網友大量轉傳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