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YouTube Instagram TikTok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網傳「農業部長陳駿季說『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性』,卻還是潰堤」?

這是陳駿季8月的發言,當時堰塞湖蓄水量未滿、無立即強降雨威脅,且因地質鬆軟等因素無法疏洪

  • 錯誤
  • 政治與政策

發佈:2025-09-26

更新:2025-09-27

報告編號:3843

查核記者:邱劭安、陳偉婷

責任編輯:陳偉婷

  • 錯誤
  • 政治與政策

發佈:2025-09-26

報告編號:3843

記者:邱劭安、陳偉婷、責任編輯:陳偉婷

內容
  • 背景
  • 查核
  • Share on Facebook
  • Share on Threads
  • Share on Pinterest
  • Share on LINE
  • Email this Page
  • Print this Page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下午溢流成災,民眾疑惑,為什麼早發現堰塞湖卻遲不處理,網路也流傳農業部長陳駿季8月說「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性」的立院答詢片段,引發對政府風險判斷失準的質疑。

一、完整檢視陳駿季8月13日在立法院的發言,他當時確實有說馬太鞍溪堰塞湖「沒有立即危險」,但他有完整說明,這是經過專家評估,沒有立即潰堤危險,且因土石鬆軟、開挖溢洪道風險很高。為了下游民眾的安全,農業部會努力去做,但要考量工程安全,可能沒辦法一年內清掉。

二、水利專家指出,農業部與行政院於8月所做出的發言是基於當時堰塞湖蓄水量未滿、地質鬆軟難以即刻動工、且無極端強降雨的立即威脅,以當時的情境稱「沒有立即危險」並無疑義。

三、根據林保署花蓮分署8月12日「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緊急通報單」顯示,依據遙測分署航照解算成果,無豪大雨下每日蓄水量約為95萬噸,估計10月中發生壩頂溢流。但颱風豪雨期間的強降雨將加速湖面水位上升,會縮短壩頂溢流發生的時間。

四、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700萬噸,已大幅縮減,林保署初步評估,晴天情況應不至於有大量庫水一次流出,然而因下游河道嚴重淤積,仍可能造成局部區域淹水。

馬太鞍溪堰塞湖致災眾所矚目,大眾也關心事件處理是否延遲,但網路傳言僅擷圖特定官員答詢片段,沒有完整說明,忽略專家評估意見,可能引人誤解。

背景

颱風樺加沙帶來豪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下午溢流,大量帶沙泥水淹沒光復鄉,造成傷亡。

隨後,社群平台流傳影片,將農業部長陳駿季於8月13日在立院答詢回覆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性」片段,與近期花蓮光復鄉淹水畫面交錯剪輯,引發社群討論,也有質疑農業部判斷失準的聲音。

網傳訊息擷圖
網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還原農業部長陳駿季及行政院長卓榮泰立院發言

陳駿季8月13日指出:沒有強降雨威脅、蓄水量未滿,及地質鬆軟難以即刻動工

根據立院iVod直播(4時22分56秒起)及公報(P.144),當時立法院朝野協商「丹納絲重建特別條例」修正案,其中立委傅崐萁等人提出的附帶決議,要求行政院針對花蓮馬太鞍溪因颱風形成的堰塞湖,研擬減災、監測與疏洪方案。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農業部、經濟部及花蓮縣政府共同執行。

陳駿季當場表示,農業部一定會努力處理,馬太鞍溪堰塞湖來源已久,大概民國90幾年就開始形成,壩寬長約1.7公里,經評估沒有立即潰堤危險,但為了下游居民安全,仍會努力處理。

但陳駿季當時也有說明專家意見,現在要開挖溢洪道風險會比較高,因為土石鬆軟,但還是會努力去做,尊重立法院的附帶決議,但可能沒辦法一年馬上就清掉,需要很專業的工程評估、要評估施工的安全性。 

立法院長韓國瑜當場也表示,農業部的態度非常清楚,他們願意全力去推動。

立委吳思瑤與鄭天財則希望於決議倒數兩行處補上「評估規劃」開挖溢洪道、修築堤防、固床工等文字。最終,立法院各黨團均同意該決議結果,無人提出反對。

卓榮泰8月26日指出:待地質條件允許,會以工程方式處理

立委林憶君8月26日立法院會時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質詢行政院長卓榮泰與陳駿季。她指出,目前農業部僅以監測方式應對堰塞湖,未能實質解除民眾對潰堤災難的擔憂。

陳駿季說明,已成立跨部會應變小組,經專家研判,由於壩體土質鬆軟,目前大型機具無法進駐,只能先以強化監測應對。堰塞湖壩體長達1.7公里,未來水位若滿庫會以溢流方式洩洪,應不會瞬間潰堤。會持續監測水位,待壩體土質硬化後,才評估以導引道等工程方式,讓水位逐步下降。目前可以做的是下游河道的疏浚,讓河道能承載更多水量,避免影響到附近村莊。

卓榮泰則表示,「這是人跟大自然的一個作戰」,目前會強力監測,等到上面地質有所改善,能夠嘗試其他方法時,不排除用各種方法消弭危險。若未來因豪雨導致急迫性危險,也會提前協助居民疏散撤離。

查核點二: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危險性評估

專家:在8月時空脈絡下,「無立即危險」一詞並無疑義 

原估計10月發生壩頂溢流 但可能因颱風強降雨提前

查核中心採訪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與參與此次堰塞湖風險評估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

(一)李鴻源表示,網友拿過去農業部長發言的內容與目前事件對比,無任何意義。當時評估馬太鞍堰塞湖蓄水量約6千萬噸,水體十分龐大,且距滿壩9千萬噸還有差距,再加上地點偏遠、地質鬆軟且無颱風或強降雨等立即威脅,才會做出「無立即潰壩危險」判斷。

(二)游景雲指出,因當時水壩還算穩固,蓄水量也仍有緩衝空間。若不是有非常大的降雨,以一般正常颱風的情況下並不會一次就滿壩。例如:8月初襲台的楊柳颱風,當時降雨量便未造成滿壩。以當時的條件稱「沒有立即的危險」,並無太多疑義。

游景雲補充,雖然在最早接到此風險評估計劃時沒有任何的颱風警報,但堰塞湖的水量會持續累積,既使沒有本次颱風,也初估約於10月時會有滿出的風險,所以各界才會積極地研擬化解方案。

(三)楊柳颱風來臨前,林保署花蓮分署於8月12日發佈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緊急通知單,當時現況摘要指出:依據遙測分署航照解算成果,無豪大雨下每日蓄水量約為95萬噸,估計10月中發生壩頂溢流。但颱風豪雨期間的強降雨將加速湖面水位上升,縮短壩頂溢流發生的時間。

馬太鞍溪堰塞湖原估10月初可能溢流
馬太鞍溪堰塞湖原估10月初可能溢流

8月12日楊柳颱風後 監測資料:蓄水量距離溢流口尚有空間 壩體無明顯沖刷

(一)根據農業部林保署花蓮分署8月15日新聞稿指出, 8月12日楊柳颱風來襲前,預估降雨量可能超過警戒值(300至450毫米),因此啟動影響範圍內居民預警性撤離。颱風過境後統計,累積雨量約218.5毫米,為堰塞湖帶來約967萬噸蓄水量;截至8月14日,湖水位升至1085公尺,蓄水量達3667萬噸(庫容量43%),距離溢流口尚有55公尺,暫無立即溢流或潰壩風險。

從CCTV影像與現場空拍初步判斷,壩體並無明顯沖刷或管湧跡象,14日上午9時建請花蓮縣政府災害應變中心解除警戒,讓居民安全返家。但當時鳳林鎮長林建平即曾表示,未來兩個月堰塞湖可能溢流,必須提前落實居民避難與撤離,並呼籲花蓮分署持續加強監測與即時通報。

(二)根據東華大學製作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頁,8月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第一次會議要求於馬太鞍溪堰塞湖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樑保護、精進對外溝通。

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水量大幅縮減 但因下游河道淤積嚴重 仍可能局部淹水

根據林保署花蓮分署的最新消息,根據航遙測分署9月25空拍結果顯示,目前溢流口下切113公尺、上溯700公尺,壩體減少8500萬立方公尺(原2億立方)。9月26日上午水位1025公尺,面積15.5公頃,蓄水量700萬噸。

目前初步評估,晴天情況應不至於有大量庫水一次流出,然而因下游河道嚴重淤積,仍可能造成局部區域淹水,建議可視下游河道清疏狀況情況調整警戒等級。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立案字號 新北教社字第1092527630號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 衛部救字第1141362484號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大事紀
  • — 歷年得獎紀錄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