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群平台流傳一篇文章,內容描述一名台北市退休校長黃瑞德的詐騙故事;經查,該文章內容源自網友貼文,未提供可信消息來源,並非真實發生的事件。但傳言提及的投資詐騙手法確實可能出現,民眾應有防詐意識,但無須過度恐慌,以免對防詐資訊麻痺。
一、網傳說法目前可追溯到8月17日一篇臉書網友貼文,該文未引述任何可信的消息來源。
傳言宣稱退休校長黃瑞德曾接受媒體採訪,但記者實際以關鍵字檢索網路及主要媒體,也均未找到相關報導與事件。
二、165反詐專線指出,此文章應為網路虛構故事,並非真實發生的事件。民眾若收到此類訊息,可先於網路檢索、查證。
165提醒,傳言提及加入LINE群組後推銷產品或投資等,確實是常見的詐騙手法,民眾應避免上當。
三、防詐專家表示,網傳文章應是以AI創作、想賺取流量的文章。此文章整合了一些可能出現的詐騙手法,並統包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導致部分敘事不符常理、或讀起來感覺違和。
專家提醒,這類「驚悚詐騙故事」不僅難以分辨真假,長期下來可能降低民眾對真實防詐資訊的信任,甚至讓民眾誤以為只有誇張手法才是詐騙,反而忽略日常更常見的詐騙模式。
傳言內容提及的詐騙手法可能為真;但描述的情境並非真實事件,過度渲染可能引人恐慌或對防詐資訊疲乏,長期下來可能影響民眾的防詐認知。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流傳一篇文章描述,一名台北市明星國中退休校長「黃瑞德」因加入「高層次學術討論」LINE群組,並參與「AI健康管理」與「量子醫療投資」等投資計畫,遭詐騙2千萬元。最終因對方聯繫方式消失,才發現這是精心騙局,撥打165反詐專線並接受媒體採訪分享經歷。
另有傳言版本在開頭處多出「根據您提供的影片,整理出約10分鐘精華文章…」文字,研判網傳內容可能轉錄自某段影片。
查核
查核點一:傳言來源可信嗎?
網傳內容流傳於不同平台 均未提供可信消息來源
使用關鍵字「臺灣新型養老騙局」檢索網路,可發現傳言最早源自於8月17日的一篇臉書貼文。此外,YouTube頻道「美玲晚年說」於9月6日上傳的影片,提及「黃瑞德 退休校長」、「未來方舟」、「神盾AI健康報告」等關鍵內容,也可找到網路流傳文章訊息一致。
不管是臉書貼文或是影片,未引述可信消息來源。
查核點二:傳言案例是否為真?
165專線:傳言應為虛構文章,但遇到LINE群組推銷產品或投資,仍須小心謹慎
(一)傳言宣稱退休校長黃瑞德曾接受媒體採訪分享遭詐騙的經驗;但查核記者實際關鍵字檢索網路及台灣主要媒體,均未找到相關報導與事件。
(二)查核記者向165防詐專線確認。專員指出,此文章應為網路虛構故事,並非真實事件。民眾若收到此類訊息,可先於網路檢索提到的姓名或事件細節,例如是否有媒體進行相關報導,來確認事件真偽,避免恐慌。
不過165防詐專線提醒,傳言提到加入LINE群組後推銷產品或投資,或是經他人介紹的特殊投資,都是常見的詐騙手法,民眾在接收到相關資訊需要特別小心,避免上當。若遇到無法確認的資訊或影片,也可將訊息傳遞給「165反詐騙系統」進行檢舉確認。
(三)防詐專家、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林書立表示,網傳文章應為以AI創作、想賺取流量的文章。此文章整合了一些可能出現的詐騙手法,並統包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導致部分敘事不符常理、或讀起來感覺違和。
林書立說,現行詐騙樣態確實多樣,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但對於網路上過於誇張、渲染的故事,可以警惕、不要過度擔憂。
(四)防詐專家劉彥伯也提醒,許多人誤以為這類「驚悚詐騙故事」或「誇張案例」具有教育或提醒效果,但實際上可能造成反效果。首先,這類訊息會讓觀眾難以分辨真假,長期下來可能降低對真實防詐資訊的信任;其次,極端化的情節會讓民眾誤以為只有誇張手法才是詐騙,反而忽略日常更常見的詐騙模式。此外,這類內容的創作者多半以博取眼球、賺取流量為目的,與真正的防詐教育動機不同,一旦錯誤內容大規模傳播,還可能製造社會恐慌,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來混淆視聽。
補充資料
專家:AI內容農場影片使用誇大故事包裝假資訊,目的為吸引流量
防詐專家劉彥伯指出,這類農場影片常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包裝假資訊,並大量運用「量子」、「人工智慧」等熱門詞彙,或是捏造如「家人受傷」、「突發財務狀況」等誇張情節,讓內容「看起來很真實」。而且這種手法比調查或拍攝真實內容更省時、成本更低,卻能快速吸引流量並製造話題。
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戴毓辰也曾分析,目前網路出現以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TTS)技術,搭配生成式AI圖片或影片與網路既有圖像素材的混合呈現。製作者無需進行實地採訪、攝影或現場報導,僅需收集網路的公開資訊,透過AI工具即可快速產出看似專業,實則漏洞百出的影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