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丹娜絲颱風襲台,網路流傳「光電板很毒、下雨時光電板的毒素會流進水庫裡」的說法;經查證,矽晶太陽能光電板正常使用不會有污染環境疑慮,本次颱風過後,水庫水質也都正常。
一、學者表示,太陽光電板一般是以戶外使用20年為標準,因此封裝皆相當嚴密,在正常使用下,下雨時就像雨水流過窗戶玻璃一樣,不會有毒素釋出風險。
二、經濟部水利署表示,所管轄阿公店等水庫所設置的浮式光電板在丹娜絲風災時均安然無恙;僅有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所轄的內埔子水庫的浮式光電板有部分受損,依合約規定業者應立刻處理更換。
水利署表示,阿公店水庫設置水域型太陽能板後,每個月都會派人監測水質,至今水質均正常,且本次颱風後水質也無異狀,傳言聲稱「光電板毒素會流進水庫裡」與事實不符。
環境部在風災後也檢測4處嘉義、台南有受損的光電案場水質,檢測項目包括鎘、鉛等10項重金屬,結果未超過環境基準值。
三、台灣有數家光電板廠商做過矽晶太陽能光電板泡水實驗,其中,聯合再生公司提供一份工研院與SGS的聯合檢測報告,解釋在2021年1月委託工研院進行實驗,以「破碎太陽能模組」浸泡水中7天,事後檢測銀、銅等25項重金屬及有機化合物,結果顯示水質無毒,符合環保署河川與水庫水質標準。
四、學者表示,光電板浮在水面上跟沉到水裡的狀況不同。正常狀況下光電板沒有滲出毒素的風險,但當光電板受風災破壞、脫離浮筒沉入水裡,且無法及時撈起處理時,長久下來可能提高環境污染風險。
太陽能光電板正常使用並無污染水質疑慮,但若破損、長期置之不理,仍會造成環境危害。傳言說法片面、易引大眾恐慌,因此,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背景
7月6日丹娜絲颱風在嘉義縣沿海登陸,重創中南部地區,網路流傳一張屏東縣佳冬鄉外海海上太陽能試驗案場浮台被摧毀沖上沙灘的照片,嘉義新塭滯洪池的水面型光電板案場也被強風破壞。
7月9日起,社群平台流傳阿公店水庫及烏山頭水庫的空拍照片,並搭配文字訊息聲稱「光電板有毒,下雨時光電板的毒素就會流到下面的水庫裡」。
查核
查核點:下雨時,光電板會流出毒素污染水庫嗎?
雨水流過正常使用的太陽能光電板不會釋出毒素
(一)針對網傳「下雨時光電板毒素會流進水庫」的說法,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陳偉聖表示,太陽光電板的原始設計就是以能在戶外使用20年為標準,因此封裝皆相當嚴密,在光電板完好且正常使用情況下,內部的鉛、錫、銅、銀等重金屬並不會有釋出的風險,也不會有污染環境的疑慮。
陳偉聖說明,放置於水面的光電板有設計完全防水的塑膠背板,再加上底部有塑膠浮筒作為載體,正常情況下光電板不會浸泡在水裡。
(二)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煒淳表示,太陽能光電板上下都會用EVA塑膠膜封裝起來,最外層則是玻璃,因此,在光電板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下雨時就像雨水流過窗戶玻璃一樣,不會有釋出毒素風險。
目前國內水庫設置光電板未影響水質
經濟部能源署表示,傳言稱「下雨時光電板的毒素會流進水庫」並不正確,因為矽晶太陽能板主要材料為矽,並無毒性,且經玻璃緊密封裝不會自行溶解或滲出,再結合耐酸、耐鹼與抗溶出的HDPE材質浮板架設於水面,僅有浮板會直接接觸到水。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也在7月11日接受查核中心採訪時表示,水利署所管轄阿公店等水庫所設置的浮式光電板均安然無恙,並未因此次風災受損,僅有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所轄的內埔子水庫,其浮式光電板有部分受損,依合約規定業者應立刻處理更換。
王藝峰表示,在本次颱風過後,水庫水質一切正常,傳言聲稱「光電板毒素會流進水庫裡」與事實不符。
在阿公店水庫設置水域型太陽能板後,南區水資源分署每個月都會在設置點採樣檢測,檢測項目共30項(pH、導電度、溶氧、鐵、錳、鎘、鉻、氯鹽、總有機碳、有機氮、懸浮固體、總硬度、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總磷、氨氮、硫酸鹽、大腸桿菌群、濁度、葉綠素-a、鉛、汞、砷、硒、水深、透明度、氣溫、水溫),檢測結果水質均為正常。
環境部在丹娜絲風災後檢測4個嘉南有災損的光電案場水質,檢測項目包括鎘、鉛等10項重金屬,結果未超過環境基準值。新聞稿也指出,根據國外文獻,影響太陽能板中物質溶出因素包括老化、廢棄、破損、酸性環境等,長時間浸泡於水中也有溶出風險。環境部依廢棄物清理法要求地方政府,督促業者儘速清理受災損的光電板,並定期監測鄰近水域水質,持續掌握變化情形。
南區水資源分署副分署長林玉祥7月14日受訪時表示,光電板在淡水環境使用是安全的;他說明,水庫原水均為淡水,因此,水庫設置的太陽能光電板並不會像在海水裡一樣,因鹽分較高、加速腐蝕,若破損後長期置之不理,較有可能產生污染。
王藝峰在2023年7月接受查核中心採訪時也曾指出,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國都有在水面設置太陽能板的例子,未曾發生對水質有負面影響的案例。
他表示,太陽能板上面可能會有鳥糞或大氣灰塵,需定期清潔,但由於放置地點為水庫水面上,將不會使用清潔劑,只會以清水清洗,因此也不會有清潔劑化學污染疑慮。
矽晶太陽能光電板泡水實驗未發現水質污染
(一)查核中心在第3716號查核報告已查證過稱太陽能光電板具毒性的說法為錯誤訊息。
國立中央大學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與化學系助理教授陳家原表示,目前太陽能板幾乎都是結晶矽,且應都有事先依循國際標準進行必要的安全測試,檢測項目包括太陽光電模組是否能抵抗環境中水氣、酸性物質與鹽分可造成的腐蝕,在淡水中產生污染或毒性的風險極低,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二)以公開資料查詢,可知國內光電廠商聯合再生、元晶均有做過光電板泡水實驗,兩者都委託工研院檢測,實驗結果顯示水質安全無毒,符合水庫或飲用水標準。
查核記者聯絡聯合再生公司,要求提供實驗報告。聯合再生提供一份工研院與SGS的聯合檢測報告(下圖),解釋在2021年1月委託工研院進行實驗,以「破碎太陽能模組」浸泡水中7天,事後檢測銀、銅等25項重金屬及有機化合物,結果顯示水質無毒,符合環保署河川與水庫水質標準。
對此,查核中心也曾向經濟部能源局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求證。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說明,之所以將光電板泡水7天而不是泡更久,是因為太陽能光電板只要有一片破損,電阻就會上升,影響整體發電效率,監測系統會及時發現並通知業者馬上更換,因此,基本上不會發生光電板破裂後多日無人聞問的狀況。
除了委託工研院進行「破碎模組水質檢測」之外,聯合再生公司也自行實驗「完整模組水質檢測」,方法是將完整無損的光電板放入水族箱中,從2018到2020年長達2年實驗,所飼養魚蝦並無異常,而且還自然繁殖。
若光電板破損沉入水中,長期有可能污染環境
(一)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陳偉聖表示,光電板在正常使用狀態下並不會釋出重金屬等毒素,但從今年颱風對光電板案場造成的破壞,可以知道光電板對環境仍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一旦光電板破損且業者未能及時更換處理,長久下來光電板內物質可能釋出,提高環境污染的風險。
以浮式光電板為例,如果颱風將光電板吹壞,甚至脫離浮筒、沉進水庫裡,由於打撈的困難度很高,掉進水庫幾乎等於找不回來,在這種最糟糕的情況下,光電板長期泡在水庫裡,裡面的重金屬等物質確實有可能滲透進水體。
陳偉聖補充,水庫、滯洪池的水面相對平穩,海面則常有風浪、光電板載浮載沉,再加上海水侵蝕性比淡水強,其設置風險會比水庫的光電板案場高。
(二)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煒淳表示,將太陽能光電板放在水面上的優點,包括節省土地、改善優氧化等,但最大的風險就是碰到天災,這2年颱風登陸,可視作對浮式光電板的檢驗。
林煒淳表示,光電板浮在水面上跟沉到水裡的狀況不同。正常狀況下光電板用EVA塑膠膜封裝起來,最外層則是玻璃, 沒有滲出毒素的風險;但當光電板受風災破壞、脫離浮筒沉入水裡,或許前1、2個月模組還不會崩解,但時間再長就很難講,尤其若是浸泡在海水裡,光電板的鋁框等都會被海水裡的鹽類侵蝕,最終成為海洋廢棄物、污染環境。
他說明,矽晶太陽能電池的製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表面處理過程、銀或鋁電漿料塗布、塑膠EVA封裝等模組化過程,當這些模組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當然會有崩壞、材料外滲的風險;而作為電池間串接的金屬電漿料內含物除了金屬粒子之外,還含有一些分散劑,基本上都是由化工廠所生產,也不適合人體攝取。
林煒淳指出,台灣氣候易有風災,其實並不適合水面型光電板,因為受損率高,也不符成本;相較之下,設置於陸地、平面(例如屋頂)的光電板,基座較為穩固,比較適合長時間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