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熱傳一段影片,聲稱自6月起國稅局強化對現金交易的監控,並宣稱「銀行會自動通報超過100萬新台幣的現金交易給國稅局」等稅務新規定內容。經查,網傳稅務新規定為虛構捏造的錯誤訊息;提醒民眾若接獲政府部門來電要求補稅可能為詐騙。
一、傳言影片並非來自政府機構或可信媒體的帳號所發布,內容也沒有引述任何消息來源,且影片畫面顯示的人物講話影像為AI生成。
二、台北國稅局表示,民眾在銀行提領現金屬於個人行為,國稅局無權主動查閱帳戶活動,國稅局也沒有跟銀行連線。若涉及稅務問題,僅在接獲通報後才會啟動調查,並會以正式公文通知當事人。
三、金管會近期並未針對民眾提款金額發布任何新規定。現行既有規定要求銀行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以現金辦理新台幣50萬元以上之臨時性交易)需確認客戶身份,但這是為了防制洗錢與防詐騙,並非為查稅用途。
此外,贈與稅每年有244萬元的免稅額度,網傳影片宣稱有民眾提領60萬贈與未申報被課稅,與實際規定不符。
四、金管會銀行局表示,為了防制洗錢,民眾帳戶出現可疑的交易行為時會由銀行端管控,而非透過政府部門來通知;若民眾接獲宣稱是銀行局或金管會的來電,要求繳交稅款等,應當心可能是詐騙手法。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近日網路流傳一支影片,內容為一名白髮老翁在台上演講的畫面,搭配旁白聲稱自6月起國稅局加強現金交易監控,包括「銀行會自動將超過100萬新台幣的現金交易通知國稅局的系統」、「如果一個月內提領超過3次且每次金額都在20萬新台幣以上,資料就會自動儲存在國稅局系統中」、「實際上許多人因此而接受了稅務調查」等說法。
還有另一個版本的傳言影片加上「賴清德告誡」字眼。

查核
查核點一:網傳影片來源
查核中心檢視網傳影片,發現影片畫面為一名白髮老翁站在台上演講,背後有演講使用的簡報,影片旁白宣稱這是「一位在稅務機關和金融機構工作超過40年、協助過無數長輩的資金管理專家」,但並未進一步說明其姓名與過去的服務單位。
另外,觀察上傳影片的YouTube用戶並非政府機構或可信媒體帳號,在2週內上傳4支內容相同、都宣稱6月提領現金有新規定的影片,且影片裡的主講人都是不具名的「財稅專家」、「資金管理專家」;觀察這些影片的細節可發現,人物的嘴型活動不自然,且背景的簡報檔文字並非正確的中文,以上均符合AI生成影片的特徵。
由此可知,網傳影片並未揭露主講人的姓名、職稱,同時具有AI生成影像的特徵,再加上上傳影片的用戶並非新聞媒體,並非可信的消息來源。
查核點二:傳言影片說法是真的嗎?
國稅局沒有查看民眾銀行帳戶權限
查核中心向財政部台北國稅局求證。台北國稅局表示,網傳稅務新規定純屬虛構,國稅局也沒有跟銀行連線,不會知道民眾提領了多少錢;網傳影片裡的描述,與國稅局實務查稅程序完全不同。
台北國稅局表示,民眾在銀行的私人提領行為,與國稅局並無關聯,國稅局也未擁有查看民眾帳戶活動的權限;若是某些案件確實涉及稅務,國稅局會在被通報後才進一步查核,且會以正式公文通知被查核者,不會像網傳影片所述僅用電話告知。
金管會近期並未發布大額現金交易的新規定
查核中心檢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近期並未針對民眾提款金額發布任何新規定。網傳「6月提領現金超過某個金額會被國稅局查稅」說法不正確。
民眾辦理較大筆金額業務時,銀行依照規定需確認身份,目的是防制洗錢及防詐騙
根據金管會在2017年6月5日公布的「洗錢防制法及相關規定問答集」,為了防止洗錢行為,金融機構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會要求客戶出示證件以確認身分:
- 開戶時:當客戶要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業務關係(像是申請新帳戶)時。
- 用現金進行大額交易時:如果客戶到自己沒有帳戶的銀行,用現金辦理超過50萬元的新台幣交易。
- 辦理跨國匯款時:當客戶以新台幣3萬元(或等值外幣)以上進行跨境匯款,而且是臨時性交易時。
- 交易異常時:如果銀行覺得客戶的交易有可疑之處。
- 身分資料有問題時:例如客戶資料很久沒有更新,銀行對過去留下的資料有疑問。
由此可知,當民眾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較大筆金額業務時,銀行是依據洗錢防制、防詐騙等相關規定確認客戶身份,並非為查稅用途。
贈與稅每年244萬元免稅額度,網傳「60萬贈與未申報遭罰」為不實訊息
網傳影片的案例敘述也有不合理處,例如稱「有民眾提領60萬元給兒子,由於兒子未申報,而遭國稅局課徵6萬元稅金」等情節,台北國稅局表示,贈與稅每年有244萬元的免稅額度,網傳影片舉例的贈與金額均未超過244萬元,並不會被課稅,其描述與事實不符。
若民眾接獲自稱金管會、銀行局來電要求繳稅,須當心為詐騙
查核中心向金管會銀行局求證。銀行局法規制度組表示,為了防制洗錢,當民眾帳戶出現可疑交易行為時,會由銀行端管控,而非透過政府部門來通知;若民眾接獲宣稱是銀行局或金管會的來電,要求繳交稅款等,就可能是詐騙手法。
銀行局也在今年5月12日發布新聞稿指出,近期接獲民眾反映,有不肖人士假冒金管會或銀行局人員名義來電,謊稱民眾的銀行帳戶有異常交易、帳戶已遭凍結,並宣稱可協助處理,再進一步要求民眾繳交保證金、安全金、稅款或擔保款項等,但實際上金管會、銀行局不會直接涉入民眾的金融交易,也沒有民眾的帳戶往來情形等資料,更無權管制民眾帳戶及要求繳付任何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