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熱傳一段影片稱有6種食物常會用甲醛保鮮。經查,台灣曾有違法將甲醛用於乾貨的案例,生鮮蔬果甲醛風險則低。
一、檢視網傳影片,無論從影片上壓的簡體中文字,或是旁白講話的腔調,都可以判斷該影片應為中國網友所製作,應非台灣狀況。
二、食安專家表示,甲醛是一級致癌物,禁止使用於食品。過去與甲醛有關的違法事件,比較多是將「吊白塊」用於加工食品來漂白及防腐,高風險對象包括菜脯、蝦米、粽葉等醃漬品與乾貨。
專家指出,只要有良好冷鏈,生鮮食品沒有違法使用甲醛保鮮的必要。
三、近年食藥署抽查商家所販售之蘿蔔乾、乾麵條、米粉、腐竹、豆腐等食品,均未檢出有違法添加甲醛、防腐劑或漂白劑等成分。
四、食安專家表示,若民眾擔心買到違法添加甲醛的乾貨,可透過水洗、煮熟等方法避險。甲醛的水溶性佳,充分水洗可以溶掉大部分的甲醛,且甲醛的揮發性也很高,只要把食品煮熟加熱,即可去除甲醛危害。
台灣食安法規要求食品禁用甲醛,網傳影片所述並非台灣情況,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熱傳一段長度1分30秒的影片,內容聲稱「冷凍海鮮、乾貨、菌菇、蒜苔、蔬菜、反季節水果,是最容易被黑心商家泡甲醛保鮮的6種食物,能不吃就別再吃了」。
查核
查核點:網傳說法是真的嗎?
台灣曾有違法將甲醛用於乾貨的案例,但生鮮蔬果不會有
(一)查核中心向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哲安求證。
林哲安表示,甲醛不得使用於食品,過去與甲醛有關的食安事件,比較多是將「吊白塊」(以甲醛結合亞硫酸氫鈉再還原製成,為工業用漂白劑)用於加工食品來漂白及防腐。實務上,高水分的豆製品、新鮮菇類、海鮮、蔬菜等一定要放冷藏以免腐敗,至於水果則可視其特性放於常溫或冷藏,並不需要違法利用甲醛來保鮮或防腐。
(二)保健食品科學業者、臉書「韋恩的食農生活」粉絲專頁作者韋恩表示,甲醛是一級致癌物,禁止做為食品添加物用,網傳影片的說法明顯來自於中國,在台灣若有良好的冷鏈,生鮮食品沒有違法使用甲醛保鮮的必要。
他指出,台灣衛生單位主要關注的高風險對象為菜脯、蝦米、粽葉等醃漬品與乾貨,過去確實有不肖廠商違法使用甲醛的案例。實務上,乾貨或醃漬品的保存著重於「控制水活性」,也就是降低水分含量或糖、鹽的用量要夠多,而冷藏冷凍、使用合法的防腐劑或抗氧化劑等,也都是業界會使用的保存方法。
(三)查核中心在第1605號查核報告曾就娃娃菜等生鮮蔬菜是否會使用甲醛保鮮採訪專家。
農委會台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嵐雁受訪指出,傳言指稱為了保存娃娃菜會噴灑福馬林、浸泡甲醛,並不可能也不符合現狀。直筒型的娃娃菜屬於結球白菜的一種,目前保存娃娃菜的方式主要是「真空預冷」,農民通常會在葉菜8分熟狀態採收,採收過後以真空方式預冷至攝氏0-2度,即可迅速降溫、保鮮,約可保質2週。
(四)查核中心利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查核及檢驗資訊平台」查詢,發現2021年至2023年間,食藥署抽查商家所販售之蘿蔔乾、乾麵條、米粉、腐竹、豆腐等食品共51件,均未檢出有違法添加甲醛、防腐劑或漂白劑等成分。
中國食安影片易混淆認知,使民眾誤以為是台灣現況
查核中心檢視網傳影片,無論從影片上壓的簡體中文字,或是旁白講話的腔調,都可以判斷該影片應為中國網友所製作,並非台灣的情況。
查核中心發現,這類中國抖音用戶拍的食安影片流傳到台灣社群平台後,若民眾不了解影片流傳脈絡,就可能誤解為台灣現況。查核中心在「中國科技與狠活食安影片流入台灣 小心別被誤導」一文中就有提到,過去曾流傳的「草莓用藥」影片,實際上是中國農夫自述其種植草莓的用藥情形,但台灣所使用農藥、草莓種植技術、監管機制等,其實都與中國不同。
提醒民眾,面對社群時代流傳的短影片,應該小心求證影片的來源與內容,才不會被其中夾雜的錯誤資訊騙了。
充分水洗、煮熟加熱即可去除甲醛
林哲安表示,甲醛可透過自然和人工途徑產生。自然產生的甲醛存在於多種動物和植物身上,屬於正常新陳代謝過程中的產物,許多天然食物本身也含有甲醛,但透過一般的清洗、烹調,其實就能去除大部分天然存在的甲醛。
韋恩建議,若民眾擔心買到違法添加甲醛的乾貨,可透過水洗、煮熟等方法避險。他說明,甲醛的水溶性佳,充分水洗可以溶掉大部分的甲醛,且甲醛的揮發性也很高,只要把食品煮熟加熱,即可去除甲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