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地震常在晚上發生,是因為受到太陽和月亮同時作用的引力影響…引發『地殼』的潮汐現象」?
【錯誤】網傳「地震常在晚上發生,是因為受到太陽和月亮同時作用的引力影響…引發『地殼』的潮汐現象」?
一、以1991至2017年台灣所有地震活動統計指出,規模5以上的地震在夜間發生的數量比白天高一些,但並不顯著。
二、目前學界已證實潮汐會誘發地震,但潮汐誘發的地震不一定只發生在晚上。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內容農場、社群平台流傳「地震常在晚上發生」,並指出「原來地震常在晚上發生,是因為受到太陽和月亮同時作用的引力影響,這種引力不止引發海水潮汐現象,也會引發「地殼」的潮汐現象…」
圖1:內容農場網站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網站流傳訊息擷圖
圖3:這樣的說法也被某公立單位引述,用來回答民眾提問。
查核
爭議點一、「地震常在晚上發生」?
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協助,諮詢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卉瑄,以及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顏宏元。
(一)陳卉瑄說明:
以1991至2017年台灣所有地震活動統計指出,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在夜間發生的數量比白天高一些,但並不顯著;而規模3以下的小地震,發生在夜晚的數量明顯比白天多。陳卉瑄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夜間人為噪音小,小地震的偵測能力較高。
陳卉瑄說明,地震的訊號必須要比背景雜訊大才會偵測到,要偵測到規模非常小的地震,它必須要比一般環境中所感覺到的震動大,才會被記錄到,而晚上比較安靜、人為噪音小,使得規模3以下的小地震、微地震比較容易偵測到。
圖4:1991-2017年,中央氣象局所記錄到規模5以上地震的數量統計圖,在此以每天不同時間段進行數量計算/陳卉瑄提供
圖5、6:1991-2017年,規模3以下(左)和規模2以下(右)地震每天不同時間的數量,可見晚上11點到凌晨4點是高峰期/陳卉瑄提供
(二)顏宏元指出:
地球總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幾次較大的地震,例如汶川大地震(北京時間14:28)、311日本東北外海大地震(日本時間13:46)就發生在下午。另外,地球在黃道面上的自轉軸也會偏移,因此地震不只和日夜無關,和春夏秋冬亦無關。
爭議點二、「太陽和月亮引力造成的潮汐現象,其實也會引起『地殼』的潮汐現象」?
(一)陳卉瑄指出:
陳卉瑄指出,目前學界研究已經證實潮汐會誘發地震,但融雪、降雨、遠距地震、鄰近小地震等,皆有一樣的觸發條件,地震受誘發的例子不勝枚舉,並不僅限於太陽和月亮引力造成的潮汐。
地震的發生和地殼變形互有因果關係,但之所以會造成地殼變動,可以歸因於區域的「應力條件」產生改變,也就是地下岩層的受壓條件產生改變,經年累月應力累積超過上限(達到材料的破裂臨界值),就會釋放能量引發地震。
板塊變動是最大應力變化的來源,但環境變動也會改變應力條件,如急速降雨、融雪,突然加諸重量在地表而改變地下的應力條件,都可能會誘發鄰近的地震,而潮汐即太陽和月亮引力造成的海水面變化,提供了週期性的應力擾動,因此也作為影響地震產生的原因之一。
不過,潮汐引發的應力改變要看潮差最大的時間點,也就是什麼時間帶給地殼最大的負重改變,而潮位最高的時間點,每天約差一小時,並非晚上潮位就是最高或最低。因此潮汐,引發的地震不一定只發生在晚上。
(二)顏宏元指出:
日月引力對整個地球都會造成影響,並非針對某處,潮汐現象所引起的地球變形亦不只發生在台灣,兩者沒有任何規律性和關聯性。傳言中所述「引力作用引起潮汐現象,進而造成地殼破裂而引發地震」毫無根據。
結論
一、以1991至2017年台灣所有地震活動統計指出,規模5以上的地震在夜間發生的數量比白天高一些,但並不顯著。
二、目前學界已證實潮汐會誘發地震,但潮汐誘發的地震不一定只發生在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