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鄰居的兒子生活提不起勁、成績也一落千丈, 媽媽覺得有問題, 帶去找醫生, 這一看才發現兒子染上了毒癮 …… 一直到最後才找出是 『免費珍珠奶茶』 的問題」?
【部分錯誤】網傳「鄰居的兒子生活提不起勁、成績也一落千丈, 媽媽覺得有問題, 帶去找醫生, 這一看才發現兒子染上了毒癮 …… 一直到最後才找出是 『免費珍珠奶茶』 的問題」?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5/17版】
網路上長期流傳一篇文章,指稱「國中男生長期飲用同學請的免費珍珠奶茶,不知不覺毒品成癮、多次進出勒戒」,經過查證:
一、內政部警政署刑事局表示,沒有接獲符合傳言所述的「國中男生透過免費珍奶接觸毒品」的案例。
二、傳言可追溯至2017年2月,為網路轉傳分享的訊息,不曾有具體的證據,也沒有引述消息出處,警政單位和校安中心當時也沒有接獲相關個案。
三、成癮科和身心科醫師協助檢視傳言故事,指出故事情節有多處怪異,雖然新興毒品確實有可能混充為食物、飲料,但傳言的情境並不科學,不可能默默施用毒品都無自覺,且成癮會出現多種生心理問題,也與傳言描述有落差。傳言比較像是鄉野奇談類的傳說。
四、刑事局提醒,毒品確實可能藉由咖啡包、軟糖、果凍等各種零食和飲料的偽裝,進入校園讓學生取得,因此建議拒絕來路不明的食品,取得食物不要經他人之手,較為安全。
毒品確實有可能偽裝成咖啡包、糖果等食品,傳言提醒民眾留意毒品可能被混入食物的提醒是正確的。但此傳言提及的「喝珍奶而染上毒癮」等故事情節,經過查證,警政和校安中心均沒有接獲相關個案,傳言故事的情節透過成癮科和身心科醫師協助檢視,情節多處不合理,與實務情況不相符合,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2023/5/17】此傳言為治安提醒,但為網傳故事暫查無此個案。民眾仍需提防毒品被偽裝為飲料或零食的風險。
背景
通訊軟體與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稱:
「大家都有兒子、孫子在上學,建議您看完全文。 實在很可惡~ (forbidden) 轉載而來,分享一個實例: 鄰居的兒子是品學兼優乖乖牌, 上國中之後, 班上有位同學每天都請他兒子喝一杯珍珠奶茶, 那個男孩也不覺不妥, 就覺得是好同學、 好哥兒們有福同享(孩子總喜歡在學校跟同學分食一杯飲料或零食)! 漸漸的, 這位乖兒子生活 提不起勁、成績也一落千丈, 媽媽覺得有問題, 帶去找醫生, 這一看才發現兒子染上了毒癮 。怎麼想也想不出來 為何會發生, 一直到最後才找出是 『免費珍珠奶茶』 的問題。 但毒癮很難戒, 就算這孩子後來去勒戒,進進出出很多次, 終也未能回到原本的生活, 人生就此走樣,他媽媽很是懊惱。 前幾天班親會,聽女兒導師提起: 有國中的校門口附近, 放學時間就有人發送免費試吃的糖果或是零食, 但那不是真的行銷試吃活動, 而是毒品零食。 大家提醒提醒孩子, 別因如此嚐試而走上不歸路, 這是真的,身邊朋友已有女兒因吃了糖果受害。 請老師在課堂上再次叮嚀孩子們,千萬不要隨便拿別人的零食來吃;手上飲料離開視線後就不要再喝了。各位朋友,麻煩轉傳。」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所稱的事件是否有相關通報案件?
(一)在臉書上檢索,可追查到的最早傳言發布於2017年2月,並自2017年3月起廣為流傳,但當時的傳言均表示為轉貼分享,非當事人實例。
2017年2月的傳言,是以文字的形式單獨流傳,且未附上任何可供查證的資訊;而自2017年3月起,傳言開始搭配各種零食的照片流傳。
透過以圖反搜查找傳言搭配的照片,可發現這些圖片均來自不同毒品相關的新聞事件,這些事件均未提到校園、學生;也有少數來自網路圖庫與政府的毒品防制宣導文件。
(二)查核中心向內政部警政署刑事局,目前沒有收到毒品混在珍珠奶茶的案例。關於偽裝成零食、飲料的新興毒品,主要還是在咖啡包(粉末)為主,另有查過梅片、軟糖等。
(三)由於傳言主角為學生,且成癮至勒戒,因此查核中心向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確認。
教育部檢視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的通報案例概述內容,並無「國中男學生因珍珠奶茶而染上毒癮」相關案例。
綜合以上,刑事局和校安處理中心均表示,近期沒有收到毒品混在珍珠奶茶、引人長期服用而上癮的個案。
爭議點二、傳言稱「天天都喝珍珠奶茶,漸漸的…生活提不起勁、成績也一落千丈, 媽媽覺得有問題, 帶去找醫生,才發現兒子染上了毒癮 」、「進出多次勒戒」、「在校門口發毒品糖果」等傳言情節,專家怎麼看?敘述是否有不合理之處?
(一)教育部校安中心說明,經檢視傳言內容,故事可能經過精簡、拼湊或編造,例如毒品有其毒性,應會造成人體生理反應,如中樞神經興奮劑類型的毒品會使人異常亢奮,中樞神經迷幻劑類型則會造成幻覺等。實務上個案描述於第一次使用常伴有不適感,從內容無法判斷施用何種毒品、是否為長期少量使用的反應等。
(二)成癮科專家表示,這個傳言設定的情境從頭到尾都有怪異之處。舉例來說,毒品並不便宜,不會無目的的隨便請人吃毒品,且還要長期供應到對方成癮,要花費相當大的成本,並不合理。
傳言假定毒品會被加進去奶茶、珍珠裡,要把毒品溶解進去,還要無色無味,可能會有一些技術門檻,且也不排除飲料的型態會改變或味道會改變,被請客的人要一直無知覺的喝下毒珍奶也很奇怪。
專家也說,新興毒品會讓人成癮就是因為吃了就會有感覺,就像第一次抽菸的人會被菸嗆到;若真的有「毒珍奶」,喝下去就會有感覺,不會一直無感、直到成癮才發現。
傳言也提到孩子因為成癮去勒戒,專家說,勒戒一般是針對吸食毒性強烈的一二級毒品的成年人;且如果要嚴重成癮到需要勒戒,早就會出現很多嚴重生理症狀,包含幻覺、幻聽、情緒不穩定等而需要到精神科治療,也不會只有傳言說的生活提不起勁,功課退步的症狀。
專家表示,臨床上有遇過孩子因為接觸新興毒品而出現精神、生理症狀;法院對於未成年使用毒品依情節輕重來進行判決,情節輕微者接受保護處份,而非勒戒。
專家說,新興毒品偽裝成食品的事件時有所聞,也真的有毒咖啡包就叫做「奶茶」,但傳言設定的情境,有人拿著毒咖啡包到處去學校發,並不是符合經濟效益的作法。傳言可能是把「奶茶」咖啡包的狀況挪用為珍珠奶茶,變成像鄉野奇談類的傳說。
(三)均樂身心診所院長、臺灣師範大學成癮學程客座副教授洪嘉均表示,新興毒品很多會以糖果、零食、飲料包裝,讓孩子容易降低戒備接觸到,這則傳言是要提醒孩子對其他人提供的零食、飲料等提高戒備,不要輕易食用來路不明的食物,避免不小心接觸到新興毒品,但其情境的描述並沒有那麼科學。
洪嘉均說,新興毒品大多以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為主,大部分新興毒品的目的是讓人使用後會有立即刺激亢奮或放鬆的作用,所以不太會像傳言所述,使用後沒有什麼感覺,然後又默默地一直使用,直到嚴重成癮才發現。反而是使用後因為有立即的愉悅或正向感受,所以才會想要繼續再使用。
洪嘉均表示,目前臨床上看到的新興毒品危害大多是直接生理毒性(容易過量中毒產生生理併發症或死亡)、或是因使用後影響精神狀況造成生活混亂、課業落後等等。新興毒品中目前比較常看到長期使用後成癮的主要是愷他命。其他的新興毒品大多還沒能長期使用就會引發其他生理問題,身體毒性造成無法繼續使用,所以目前看到成癮的比率沒有很高。
此外,洪嘉均說,成癮跟勒戒是兩回事。勒戒是因被查獲使用一二級毒品,檢察官判勒戒處遇;新興毒品因為大多尚未被列管,雖有少數新興毒品被列管為二級毒品,如PMMA或迷幻蘑菇,但這些新興毒品的毒性很強,臨床上比較少看到能夠長期使用上癮的情形。以法律層面來說,比較不會有人因為使用新興毒品被查獲後需要去勒戒。也是因為新興毒品目前難以列管,所以政府才積極想要修法等等改善目前法律面的問題。
成癮科和身心科醫師協助檢視傳言故事指出,傳言可能是基於善意提醒,但情境的描述有多處與實務狀況不相符合,包括,新興毒品會產生立即作用,不太會不自覺長時間使用而上癮,嚴重成癮前,也有諸多生理症狀。
爭議點三、新興毒品有何樣態?校園如何防制?
根據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對於新興毒品樣態特徵的說明,新興毒品的特徵之一為使用途徑與傳統毒品不同,會偽裝成飲料(如咖啡包、奶茶包、果汁等)及零食(如果凍、梅子粉或糖果等),吸引青少年使用。
刑事局說明,毒品可能會以粉狀或液體的形式,掺入飲料或糖果等各種零食,進入校園讓學生取得,為避免接觸毒品。建議喝飲料或吃點心時,還是由自己第一手獲得食物較保險,不要經他人之手、確保包裝完整,較為安全。
教育部校安中心說明,在學生接觸到毒品的個案中,曾有透過咖啡包或食品誤食毒品的案例,因此,於防制學生濫用藥物宣導時,強調針對來路不明、號稱免費的各式食品,務必多加留心、不輕易食用,如食用後感到身體不適,請前往就醫觀察,以確保身體健康。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5/17版】
網路上長期流傳一篇文章,指稱「國中男生長期飲用同學請的免費珍珠奶茶,不知不覺毒品成癮、多次進出勒戒」,經過查證:
一、內政部警政署刑事局表示,沒有接獲符合傳言所述的「國中男生透過免費珍奶接觸毒品」的案例。
二、傳言可追溯至2017年2月,為網路轉傳分享的訊息,不曾有具體的證據,也沒有引述消息出處,警政單位和校安中心當時也沒有接獲相關個案。
三、成癮科和身心科醫師協助檢視傳言故事,指出故事情節有多處怪異,雖然新興毒品確實有可能混充為食物、飲料,但傳言的情境並不科學,不可能默默施用毒品都無自覺,且成癮會出現多種生心理問題,也與傳言描述有落差。傳言比較像是鄉野奇談類的傳說。
四、刑事局提醒,毒品確實可能藉由咖啡包、軟糖、果凍等各種零食和飲料的偽裝,進入校園讓學生取得,因此建議拒絕來路不明的食品,取得食物不要經他人之手,較為安全。
毒品確實有可能偽裝成咖啡包、糖果等食品,傳言提醒民眾留意毒品可能被混入食物的提醒是正確的。但此傳言提及的「喝珍奶而染上毒癮」等故事情節,經過查證,警政和校安中心均沒有接獲相關個案,傳言故事的情節透過成癮科和身心科醫師協助檢視,情節多處不合理,與實務情況不相符合,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2023/5/17】此傳言為治安提醒,但為網傳故事暫查無此個案。民眾仍需提防毒品被偽裝為飲料或零食的風險。
補充資料
一、社工對於校園毒品防制的看法為何?
查核中心針對校園毒品議題採訪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高珮熏主任。
高珮熏表示,傳言描述了一個很表面的故事,通常用藥問題只是一個表徵,這些使用毒品的少年背後,一定會有其它複雜的人際議題,例如親子問題、家庭衝突、霸凌等等;而在實務上遇到有使用毒品的少年,都知道自己在用藥,只是他們輕忽毒品的嚴重性;提供毒品的人,通常也是看中對方的利用價值,例如金錢、人力、或是對方能幫助自己提升成績。
高珮熏進一步說明,現在學校對於毒品防範作得不錯,學生敢在學校裡交流毒品的機率很低,通常都是下課後、在社區裡交流。這些使用毒品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很需要毒品、也不是已經上癮,而是把毒品當作交際或是娛樂的工具,加上他的生活圈與社區環境塑造「毒品沒有那麼恐怖」的印象,使這些孩子低估毒品的影響,覺得可能就像抽菸、喝酒一樣。而他們一開始接觸到毒品,會有愉悅的感覺,等到身體出問題,才驚覺原來毒品會這樣,才開始向師長尋求幫助。
高珮熏說,戒毒這個過程,需要分析與判斷風險利弊、做出決定、學會拒絕等,這些是需要教育的,社工會協助孩子完成這個歷程,教他們如何判斷、應對。
而在離開毒品的過程中,孩子會需要很多層面的關懷,如果是家庭有問題的孩子,會需要協助家庭調整、關係修復,又或是協助他自立,讓他們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協助他開拓視野,培養多元的興趣與能力、教他不同的紓壓方式,讓他發現自己原來有其它選項,原來不用藥也可以。這個歷程可能需要數年,但幾乎所有孩子在經過這個過程後,都不會繼續選擇毒品。
高珮熏表示,不只毒品,很多有行為問題的青少年,根本原因都是缺乏關懷,關懷不是放任,而是讓他知道有人關心他,用「關心他前途發展」的角度,讓他知道什麼是不對的、陪他修正錯誤、教他判斷風險。如果每一個系統、每一個人都能在罵孩子前深呼吸五秒,多給孩子一點關心,陪他聊聊,或許就可以解套。
二、這種傳言手法為何?
查核中心過去與近期都曾發布謠言風向球專文,解說治安類不實訊息的手法與破解心法。這些治安傳言看似善意提醒,但所提事件及手法常有多處不合理,情節均為虛構的事件。這類用善意包裝的「治安假提醒」,描述了驚悚可怕的犯罪故事情節,可能引發民眾的不必要的擔憂。
這些治安類不實訊息的特徵包括(一)描述了「不存在的案例」與「假的犯罪手法」。(二)看似聳動,但消息來源不明,可能用「親身經驗」或「朋友遇到」等說詞增加可信度,但實際上沒有可信的消息來源也沒有相關證據,有時也會假冠名警方或教育機構等官方單位。(三)是呼籲民眾轉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