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奇,虐心,廢文,癖好⋯⋯Threads流量之謎
文/《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黃哲斌
去年7月13日,Threads上線一星期,我寫了使用心得,當時,我的盲猜結論:
一、Threads不會是另一個推特,更像是文字版IG;
二、Threads未來地板是「IG的副產品」,天花板是「Z世代的臉書」。
一年後,Threads歡度週年慶,宣稱月活躍用戶達1.75億,目前看來,我的第一點猜對了;至於第二點,似乎更接近天花板一些,至少在台灣。先說一下,IG月活躍用戶約20億、臉書超過30億,與家族長輩相較,Threads只是零頭。
三月間,主責Threads的莫塞里(Adam Mosseri)拍手稱頌,Threads「在多個國家都表現出色,尤其在台灣,真是令人愉快的事」。
台灣為何成為Threads的流量寶地?Threads謎一般的演算法,如何推播爆文?不斷強調「政治潔癖」的Threads,未來如何塑造社群特色?
首先,我做了一個實驗,我把自己的Threads主頁設定「為你推薦」,亦即交由演算法決定訊息流,然後,花一整個下午,紀錄我看到哪些「愛心數超過一萬」的文章。實驗結果,並不讓人意外,隨手舉例:
——攝錄一位女士的背影,她站在路口機車待轉區裡等紅燈,作者標註「阿姨,行人可以不用待轉」,愛心數5.6萬。
——偷拍騎樓下賣《大誌》的蹲坐老人,拜託大家去買雜誌,「我看了真的好心疼」,愛心數3.3萬。
——偷錄捷運上一位瘦高年輕男性,蓬鬆頭髮被空調往上吸,貌似怒髮衝冠,愛心數6.1萬。
——與母親逛百貨公司,意外得知,百貨公司店內廣播有隱藏版「下雨歌」,提醒顧客正在下雨,愛心數1.1萬。
這些貼文作者的追蹤數都不多,少則數十,多則上千,因此,都是演算法欽點的流量文;其次,爆文並未為他們新增太多粉絲。換言之,Threads的演算法邏輯,偏愛的不是長篇大論,而是帶有情緒或獵奇色彩的短文,而且,雙方只是一次性互惠。
知識性文章並非不受歡迎,出版業或媒體話題、時事轉譯或冷知識,也會創造微溫流量;但在舞台中央,大多是引發情緒、勾引好奇、製造笑點或出格惡搞的串文。
祖克柏與Threads高層一直強調,希望打造「友善討論,較少怒氣」的社群平台,雖然不會降低政治貼文的觸及,但也不將政治文推給非追蹤者。莫塞里接受科技記者紐頓(Casey Newton )採訪時,舉以巴衝突為例,強調讓用戶看到自己未追蹤的政治觀點,雖會創造流量,但也帶來風險。
Threads高層渴望看到的「新聞」,是音樂、時尚、書籍、攝影、藝術、運動的最新訊息,莫塞里告訴紐頓,他們很希望NBA決賽時,Threads討論熱度超過推特。
諷刺的是,Threads在台灣爆紅,根源卻是他們想閃躲的政治議題。台灣之所以打敗全球大盤,擁有超高下載量,主因有二:推特使用率不高,臉書打壓政治貼文。
總統立委選舉期間,台灣政治人物與政治類網紅紛紛開設Threads帳號,由於他們自帶粉絲,得以突破「政治文不破圈」的演算法;當討論聲量抬頭,Threads成為逃避臉書審查、政治同溫層取暖之處。
五月間的「青鳥行動」,進一步發揮磁吸效應,取代過往的PTT與臉書,衝出訊息傳播與行動召集的雙重能量。
這兩波政治文,加上IG大力導流,奠定Threads高人氣。但因在台灣竄紅之際,尚未養出垂直內容創作者,於是,缺乏熱門議題時,演算法就大量推播利於觸及與互動的貼文,獵奇、虐心、公審、廢文遂成爆款主流,或如職場、租房與跨國婚姻議題,或如生活中的奇聞逸事,特別容易點燃熱度。
社群媒體專欄作者里德(Max Read),曾稱呼Threads是一種「瓦斯外洩型社群媒體」(gas-leak social network),意即用戶就像身處一場瓦斯外洩,無差別看到毫無脈絡或關聯性的貼文,里德戲稱自己彷彿得了「長新冠」,經常自問「這些人是誰?他們在談論什麼?我為什麼要讀這個?它如何進入我的動態頁面?我該如何反應?」
這是Threads的危機,正如《華盛頓郵報》的評論:IG、抖音的魅力在於圖像或影片,推特強項是新聞與意見,相形之下,Threads像是找不到使命感的平台,只能挑選短命的吸睛題材。
對於專業、專注的寫手與媒體,可能是一個機會,由於Threads缺乏原生網紅, IG大戶又不見得喜歡寫文,經常只用來碎念,Threads官方在美國甚至付費邀請特定寫手發文。因此,專業寫作者只要找對題材,有機會收割流量紅利,加上勤於回應、四處串門,就可能被官方列入乖寶寶名單。
不過,Threads畢竟是另一個「臉書家族」,靠著馬斯克治下的推特亂象,搶市崛起。臉書家族惡名昭彰的是,為著自身利益,隨時準備犧牲用戶權益,演算法就是終極殺器。因此,若想在Threads闖蕩江湖,須有心理準備:這是一筆見招拆招的短線交易,而非定期定額的安穩投資。
參考圖表,來源:網路溫度計
—
本專欄匯聚名家觀點以饗讀者,其中外部專家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本文由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