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柯文哲說「到今年8月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總量是21,528戶,大部分是我蓋的」?
為何要查
居住正義、社會住宅是民眾關注的社會議題,7月曾有居住正義遊行,各總統參選人也針對此議題發表政策意見與說法。
查證摘要
柯文哲在第一場政見發表會提到「今年8月社會只租不售住宅總量為21,528戶,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任內蓋的」。經查:
一、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社會住宅既有戶數為6,253戶,新完工數為21,528戶,共為27,781戶。柯文哲所指的21,528戶,為新完工數,非社會住宅總量。
二、柯文哲的台北市長任期至2022年底,當時台北市地方興辦的既有社宅與新完工社宅共11,383戶,數量確實是6都之最。
但此數字包含郝龍斌任內動工的1,297戶,以及郝龍斌上任前就存在的5,279戶,真正在柯文哲市長任內動工、並在2023年8月底以前完工的社宅,共有5,062戶,佔21,528戶數的23.51%。
如要將郝任內動工的社宅也納入柯文哲政績,則總完工數變成6,359戶,佔8月底社宅新完工數為29.54%。
不論是23.51%或者29.54%,都與柯文哲所說「大部分是我蓋的」,有明顯落差。
查證結果:與所查資料不符
2023年8月底全國社宅總數為27,781戶,柯文哲指稱的21,528戶為新完工數。其中23.51%為柯任內規劃、興建完成,與他說「大部分是我任內蓋的」,有明顯落差。
柯文哲的話來自哪裡?
根據《公視新聞網》直播畫面顯示,柯文哲在2023年12月20日的2024大選總統候選人首場電視政見發表會上表示:「蔡總統在上任的時候有說過8年要社會住宅20萬戶,不過我查了一下啊,到今年8月,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總量啊,21,528戶,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在當台北市長的時候蓋的。」(影片1:26:09-1:26:28處)
而柯文哲競辦發言人陳智菡也於12月21日於臉書分享柯文哲的發言內容。
查核過程
查核點、柯文哲說「到今年8月,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總量為21,528戶,大部分是我在當台北市長的時候蓋的」,是否屬實?
截至2023年8月,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總量為21,528戶?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社宅興辦進度分為數個階段,但目前社宅興辦數政績的計算方式,中央與各縣市政府並未有統一算式。本報告在計算社會住宅總量時,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計算「既有」與「新完工」的戶數。
因柯文哲的說法統計到2023年8月,記者以備份工具檢視內政部的統計資訊,截至8月底,全國社會住宅既有戶數為6,253戶,新完工數為21,528戶,共為27,781戶。柯文哲所指的21,528戶,為新完工數,並非社會住宅總量。
柯文哲在台北市長任的社宅興建量有多少?
柯文哲的台北市長任期為2014年至2022年,以備份工具檢視內政部的統計資訊,截至2022年底,台北市由地方興辦的既有社宅為5611戶數,新完工5772數,共11,383戶,確實為六都之最。而內政部社宅專區所指的「既有」社宅,是指2016年10月31日前既有的社宅。
為扣除柯文哲上任前(2014年12月25日)就已存在、開工的社宅數量,查核記者進一步檢視臺北市的社會住宅興辦執行情形,以開工日為基準,算得柯文哲上任前就開工或完工的社宅戶數,共有6,576戶,其中1,297戶是在前台北市長郝龍斌任內開工,其餘5,279戶則是郝龍斌上任前就存在的社會住宅。
將2022年底的11,383戶,扣除柯文哲上任前就開工或完工的6,576戶,可算得柯文哲市長任內開工並完工的社宅戶數共有4,807戶。
但再進一步加入「柯文哲任內動工、2023年8月前完工」的255戶,可知蔡英文任內完工的21,528戶社宅中,共有5,062戶是在柯文哲任內規劃的社宅,僅佔23.51%,並非柯文哲所稱的「大部分是我在當台北市長的時候蓋的」。
以上算法有扣除郝龍斌任內開工,柯文哲執行完工的社宅數,共1297戶。如要將郝開工的社宅也納入柯文哲政績,則總完工數變成6359戶,佔8月底社宅新完工數為29.54%。
(記者陳璽安、許雲凱)
【更新說明2024/1/5】增加社宅算式圖,並統一調整摘要、圖卡、內文用語,以便利讀者理解。
補充資料
查核中心曾寫過【議題觀察室】怎麼解讀選務的社宅政策數字?查核中心帶你掌握8大關鍵提問與【議題觀察室】社宅是政策跳票或政績? 社宅數字的政治萬花筒兩篇專文,說明社會住宅的規劃與政績計算。
社宅興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到底各扮演什麼角色、誰出的力多?
台灣的住宅法在2011年12月30日公布,並於2012年12月30日後施行。
住宅法目的是要保障國民居住權益,健全住宅市場,提升居住品質,明文規定中央和地方的權責。包含中央要制訂全國性住宅政策、財務規劃、督導協助地方處理住宅事宜、興辦社宅等;地方也肩負轄區內住宅政策制訂、住宅補貼案件受理核定、社宅興建等。
查核中心曾針對社宅議題採訪專家,專家指出,官方統計中區分出「中央」與「地方」,並分別計算社宅數量;其實中央是指內政部的住都中心,而地方是指各縣市的都發局等單位,這只是區分興建社宅的主導單位而已,並不代表蓋社宅可以單靠其中一方完成。
各地縣市政府興建的社宅,部分案件是由中央提供土地,此外,中央還會給予經費補助,包括規劃設計費、非自償性基金、銀行融資利息等,可以說是給地又給錢。
台北社宅數高的原因是?
查核中心曾針對社宅議題採訪專家,專家提到社宅的發展快慢也取決於該縣市的需求,各都市面對的問題、壓力、房價負荷不同,政府投入的狀態就有差異。例如雙北遭遇人口壅塞、房價過高,對於社宅有迫切需求;但南部縣市可能沒有這麼高的房價負荷,社宅的急迫性就沒有這麼強烈。
鄭人豪說,台北市遭遇人口衰竭、青年流失、房價高到不行,對於社宅有迫切需求,因此其社宅政策也起步較早,並帶動中央政府重視社宅議題。前市長郝龍斌任內開始蓋社宅,前市長柯文哲也將其列為優先政策,北市社宅不論是居住的品質、建築計畫的有趣性和豐富度,都讓外界驚嘆。台北社宅經驗已經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也屢到國外分享成功經驗,而這難以單獨歸功於誰。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也表示,台北市興建社宅最多,背後當然有獨特優越的條件與歷史因素。首先,台北市財政健全,資金相對不愁,還有興辦國宅與平價住宅的經驗,對於性質相近的社宅較容易上手。從郝龍斌、柯文哲,加上當時副市長林欽榮與都發局長林洲民全力以赴,才有現在的成績。不過柯文哲第二任時,社宅腳步就放緩,基本上是將已開辦的社宅陸續完工,很少再提出新的規劃案。
而中央的住都中心蓋社宅,不論建照、使用執照、變更都市計畫、環評,權責都在地方政府。更不用說如果需要道路建設,或者設置公車站、Ubike等,樣樣都需要地方政府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