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推廣系列1】「卡祖笛」風波?網路爆料與媒體查證的危機!
曾富謄/影 陳鴻溢/文
有民眾在爆料社團中Po出影像,稱一名男子在北捷車廂內吸食電子菸,引發網友撻伐、媒體轉載報導,北捷官方更發新聞稿表示會追查該旅客。但後續發現是烏龍一場,當事人僅是在吹奏卡祖笛,但遭到公審的事實已經覆水難收⋯⋯。
網路爆料文化:鄉民正義還是錯誤的助燃?
以2014年在Facebook成立,至今仍活躍於各大社會事件和新聞版面的「爆系」社團為代表,台灣有許多專門以爆料為目的設立的社群、社團,吸引大量使用者加入,用戶在當中發布文章,分享各地發生的大小事件。除了成為消息的集散地外,這類爆料平台也為民眾提供平面、電子媒體和網路媒體之外的另一種資訊來源,消息的傳播更加迅速、直接,甚至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大量關注。
就優點而言,網路爆料相較需經編輯台層層審核、近用權掌握在少數人身上的媒體,具有極高的即時性與開放性,能夠觸及記者的鏡頭所未捕捉到的社會角落,給人第一手、原始資料的「真實感」,也令一般民眾有了為自己發聲的管道與機會。
如今年8月20日台北忠孝橋三重路段護欄遭拖板車載運之鋼材撞毀的事件中,爆料社團便令民眾與媒體得以第一時間得知現場狀況、迅速作出對應。6月時,高雄苓雅機車未禮讓斑馬線行人的案例中,爆料社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相關單位介入調查、作出回應。
圖說:忠孝橋護欄遭撞毀的事件發生於清晨5點50分,6點多網友在爆料社團Po出照片後,不到7點已有媒體引用圖片報導;苓雅機車未禮讓行人的事件,則是網友Po出爆料的隔天才有媒體報導此事。可見爆料社團即時提供消息的效果。(製圖/曾富謄)
然而,爆料的優缺點可謂是一體兩面。這些內容雖然具有即時、開放的優勢,但也正因為缺乏傳統媒體的編輯台審核流程來把關檢驗,許多爆料者也未進行最基本的求證就張貼、發表,社群成員憑著片面影像、資訊就下判斷,撻伐、出征找錯對象這類「燒錯人」的事件層出不窮,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困擾,甚至造成民眾對立、對彼此失去信任!
在卡祖笛事件中,即是發文者誤會當事人在先,又拍照上傳引發眾怒,加上媒體未經查證的報導讓錯誤持續擴大。
媒體責任:編輯台未能守門,媒體成謠言擴音器?
「為什麼媒體不查證就報導?」
在北捷吹電子菸的事件引發討論後,許多媒體將內容轉載到自己的平台,未經查證便報導了這些不實指控,進一步助長了謠言的擴散。事件發生後,至少有三家媒體報導了此事,並在報導中對當事人臉部進行馬賽克處理,雖說保障了其隱私,卻也使觀眾難以自行辨認、判斷該男子手中的物品究竟是什麼。
作為資訊的守門人,媒體肩負著向公眾傳遞準確、可靠資訊的重任,因此報導內容必須基於事實來編輯和呈現。然而,由於新聞製作過程中的時間、篇幅限制以及其他考量,媒體所提供的訊息很難面面俱到。這樣的局限性可能使閱聽人難以全面了解事件始末。「仔細查證」、「確保新聞價值」、「正反並陳」是每個新聞傳播科系於培養學生時皆一再強調的原則。然而,實務上卻時常看到內容粗淺、缺乏新聞價值,甚至是未經查證、未納入各方觀點的報導。
究其原因,現今媒體從業人員往往背負著龐大的發稿量、字數壓力,甚至要在意點閱率,競爭讀者們有限的注意力,使其經常會將網路上的爆料內容、熱門討論作為取材的來源,卻不一定做足查證、確保報導的正確性,反倒使事態擴大,引發不必要的恐慌、誤導公眾,甚至損害當事人的名譽與權益。當媒體在追求即時性或迎合市場需求的壓力下,忽視了對訊息真偽的把關,這不僅削弱了媒體的公信力,也可能進一步助長假訊息的擴散。
閱聽人識讀力:資訊汪洋中如何不迷航
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的傳播變得越來越容易,然而,這也帶來了隱憂:在海量訊息中,不實的資訊也變得更加泛濫,混雜其中、真假難辨。
如今,製造假訊息以操縱輿論的案例層出不窮。然而,並非所有的錯誤資訊都是出於惡意。有時,一則訊息的誤傳可能僅僅是因為誤解或疏忽,而不是刻意捏造。這類情況下,誤導性訊息可能無意中被傳播者當作事實,進而在無數的轉發和分享中被放大。
當一則假錯訊息因誤會而被誤傳時,如何及時糾正這一錯誤則是一大挑戰。由於現代社交媒體的傳播速度極快,誤導性的訊息可能在短時間內觸及廣泛的受眾。這種情況下,查證和更正就顯得尤為重要。媒體、平台和個人都應該具備更強的媒體素養,並在分享訊息之前進行基本的事實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