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人力短缺?農業部農業科技司司長李紅曦:從播種、採收到銷售,打造智慧農業生態圈
圖說:農業部農業科技司司長李紅曦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
民眾喝的茶、吃的飯或送的花都得來不易:今年多個颱風來襲,對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害;缺工問題同樣延燒農業。當採茶姑娘變成採茶奶奶後,接手的人仍遠遠不足。農業科技或AI會是農業難題的解答嗎?農業部農業科技司司長李紅曦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她指出生成式AI能協助調查育種情況,提供生產到銷售的整體流程建議,有效減緩缺工問題。
智慧農業現場:灌溉自動化與育種加速化
2023年,臺灣農業就業人口僅50.9萬,其中逾55%為50歲以上農民。李紅曦分享智慧農業如何在農地現場協助農民的實際案例。例如,利用機器設備種植短期葉菜類,根據天候自動調節灌溉次數和水量,再透過電動收穫機採收。「技術是整套的:不光是機械化,還包括智慧排程與接單,這就是智慧農業。」
此外,應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農業必須尋求新解方。李紅曦指出,育種出耐旱、抗病或耐淹水的作物雖是關鍵,但傳統育種需時甚久。自明年起,農業部將啟動數位育種計畫,運用無人機蒐集作物高度、寬度、性狀等數據,結合基因體學,縮短育種時間、節省人力、提高研發效率,以加速對抗氣候變遷的挑戰。
國際化與產業化:臺灣農業的下一步
「早期臺灣農業專注照顧農民,但若要發展外銷,必須要靠農企業。」李紅曦坦言,臺灣農業面臨行銷能力不足的挑戰,常常只會生產,不懂行銷。農業部與中衛發展中心合作,輔導從事科技研發、推廣和行銷的農企業,同時,與臺灣大學及政治大學開設科技農企業人才培訓班,提升農業技術商品化和國際化,期望帶動農民提高生產效率與收入,應對氣候挑戰更有韌性,也繼續提供高品質農產品。
而基因改造與基因編輯這兩種品種改良的工具,前者透過外源DNA改變作物特性,效率較高但安全性仍有疑慮。李紅曦也指出,臺灣至今未准核任何基改作物。而基因編輯無須引入外源DNA,與天然突變無異,國際間普遍對此接受度較高。農業部目前參考國際趨勢與歐盟對策,對引入基因編輯技術持開放謹慎態度。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紀泰永、陳柏樺)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166|
Apple:https://donj77616.pse.is/6qh23p
Firstory:https://donj77616.pse.is/6qgzxh
Spotify:https://donj77616.pse.is/6qh263
KKbox:https://donj77616.pse.is/6qh43v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