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們喜歡分享假訊息?如何用心理學知識打假?《哇賽心理學》蔡宇哲:面對吸引人的不實論述,了解運作機制更要保持彈性
假訊息的擴散,背後隱藏了哪些心理運作機制?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知名Podcast節目《哇賽心理學》主持人的蔡宇哲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除了解析多種常見假訊息背後的心理學機制,更提醒大家在獨立思考、求真之餘,也須保有彈性開放的心態。
圖:Podcast《哇賽心理學》主持人蔡宇哲(右)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顧問黃兆徽(左)專訪。
分享是人類天性,卻逐漸走向失控局面
當人們在接收外界訊息時,經常遵循慣例,例如名人效應、重複曝光、從眾心態。蔡宇哲觀察,很多不實訊息往往利用這些心理學效應進行包裝,進而擴散。「最核心的概念是:如何說服他人?」本意雖中性,卻因當代資訊多元且流動快速,讓有心人士取徑;另一方面,當生成式AI出現後,其自然、生活化的語言結構更易使人信服。
蔡宇哲解釋,「分享」本就是人類天性,過程中不只能得到正向情緒,心靈上也感到富足。「我們都希望我們分享的東西是對的,」但國外研究卻發現,即使人們不確定消息來源,但當資訊愈有趣,則被分享的次數就愈高。他曾在課堂中讓學生寫假新聞,並由課外學生評斷該新聞的真實性及有趣程度。測試結果發現,當人們愈期待是真的,愈會判斷該新聞為真,「人們會傾向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
「大腦接收訊息時,並不像照相機會記錄所有細節,訊息來源隨著時間流逝愈來愈模糊,但感覺會留下。」蔡宇哲引「睡眠者效應(Sleeper Effect)」說明,一旦人們接受假訊息的論述,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愈難扭轉觀念。由此也可發現,伴隨資訊而來的情緒效應,具有格外強大的力量。
從乖乖牌到高知識分子,都可能是假訊息傳遞者!
「(人類)與其說追求真實,不如說想追求跟自己一致的東西。」蔡宇哲指出,網路世界的多元性,讓大家都能在社群平台上找到同溫層,但也導致偏頗、極端言論更常在同溫層中發酵。
人們除了容易相信與自身立場相近的訊息,蔡宇哲也觀察到,習慣聽從別人意見者、易受暗示者以及焦慮依附者,是比較容易受到假訊息影響的特質。「太乖巧的人習慣接收訊息,家長在教育時更應幫助孩子養成自我選擇、獨立思考的能力。」
撇除人格特質,擁有高知識資源者,也可能成為傳遞假訊息的一份子。「這些人對自己的專業領域非常有自信,但當自信過度擴張,也容易出錯。」某些分享錯誤訊息的人,自信很高,卻通常一知半解,即所謂的達克效應(DK effect)。「這群人沒有意識到所知可能是片面的,反而急於把訊息散播出去。」種種原因,都助長了假訊息的傳播。
日常生活中如何打假?保持思考彈性、溝通循序漸進
當不實資訊愈來愈難辨別,該如何因應?「思考要保有彈性!」蔡宇哲認為,除了獨立判斷能力外,也要慎選訊息來源,並確認訊息是誰說的?來源為何?在哪種脈絡下發生?至於「真實訊息」該如何更有效傳播,他也建議在訊息中凸顯正向情緒、適時學習心理學的說服技巧,「例如疫情政策宣導廣告,就邀請大家熟悉的藝人、醫生出鏡,不只傳遞正確訊息,也更容易獲取民眾信任。」
如何將心理學理論落實於生活之中呢?蔡宇哲舉例,若發現長輩在群組中轉傳不實訊息,「長輩往往是出於善意轉傳,不需要馬上解讀為惡意。」以軟性溝通取代直接駁斥,晚輩可提出自己接收到的資訊與長輩一起討論。先消除彼此之間的敵對,再進行正確資訊的釐清,是比較有效的過程。
每個人成長背景、生活經驗不同,面對訊息時都無可避免地帶著「偏見」,「但偏見不一定是負面的」,他認為「正因為知道自己的偏見,才能避免歧視行為。」所謂的「中立」,其實是保持可能性、願意接受立場不同的聲音,「這將是面對紛亂訊息時最重要的能力。」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顧問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劉騏瑋、張育騰)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79|為什麼人們喜歡分享假訊息?AI時代,如何用心理學知識打假?專訪蔡宇哲(哇賽心理學主持人)
?Apple:https://pse.is/4yrclm
?Firstory:https://pse.is/4vva7x
?Spotify:https://pse.is/4s9nwh
?KKBOX:https://pse.is/4ymrf3
?Google:https://pse.is/4vy6w3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心理學如何左右假訊息?
給五星好評換折扣的「見證式廣告」你我也是假訊息的製造者?!新聞有價,應該與平台議價、分潤,還是成立基金?「媒體訂閱券」可行嗎?
「認知的吝嗇鬼」造成科學假新聞氾濫?「英國研究」為何成為另類「農場文」?物理學者為何跨界研究假訊息?
從心理學的「認知偏誤」看假訊息傳播。「人類基因的本能」讓人們不重視資訊正確性,只想保護屬於自己的「內團體」、打擊「外團體」?
KOL、意見領袖可信嗎?當科學碰上假訊息,如何以科學方法與邏輯戳破迷思、破解謠言?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