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察室】8個關於肺炎黴漿菌的小知識
記者陳偉婷/報導
中國傳出爆發「肺炎支原體」(台灣稱為肺炎黴漿菌)疫情,近日台灣媒體有許多關於黴漿菌的報導,斗大的標題寫著「會走路肺炎 黴漿菌冬天恐爆感染潮」、「黴漿菌病毒抗藥性高到嚇人」、「醫示警3症狀 嚴重恐重症、腦病變」、「單週120例急診,黴漿菌現高峰」等,讀來觸目驚心。也有報導內容提及,有小朋友因為感染黴漿菌,結果重症、必須靠葉克膜續命。
(圖片來源:Canva)
媒體報導讓人擔憂,黴漿菌究竟是什麼傳染病,怎麼有如何大的威力?小孩一整天咳不停,是不是就是黴漿菌作怪?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也開始流傳「媒體有報導,黴漿菌已經入侵台灣…專門侵襲肺部、沒有疫苗可打」等,在人際間相互傳播,也可能造成恐慌。
有醫師觀察,坊間有家長擔憂孩子久咳是感染黴漿菌,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但抗生素若過度濫用,也可能造成抗藥性增加的風險。
查核中心採訪感染科和兒科專家,並整理美國和台灣CDC資料,提出黴漿菌關鍵問答,供民眾參考。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
Q1. 肺炎黴漿菌是什麼?
根據疾管署官網,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一種非典型細菌,常造成呼吸道輕微感染,是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是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的細菌。
它也是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
Q2.肺炎黴漿菌為什麼被叫做「會行走的肺炎」? 會造成嚴重症狀或後遺症嗎?
根據美國CDC官網,感染肺炎黴漿菌的常見症狀包含倦怠、發燒、咳嗽、頭痛等;症狀逐漸加重並可能持續數週或數個月。5歲以下的兒童症狀可能跟成人或大孩童稍有不同,比較可能出現流鼻涕、呼吸有喘鳴聲,但無發燒;有時會有嘔吐、腹瀉。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邱南昌說,肺炎黴漿菌又被稱為「行走的肺炎」,顧名思義就是染了肺炎之後還可以走來走去,代表其症狀不會太嚴重,相比於其他會造成嚴重肺炎的細菌或病毒,黴漿菌並非讓人聞之色變的對手。
邱南昌說,黴漿菌病原體造成的傷害,主要在呼吸道,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感染,且人體的免疫系統大致可以應付,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就算沒有治療,也會慢慢痊癒。
邱南昌表示,另一種情況是,感染黴漿菌後激起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產生併發症,如腦炎、關節炎、皮膚特殊變化等,不排除會有一些比較嚴重的表現,也可能有用葉克膜的情形,但這是少數狀況,大多數的情況並不嚴重,民眾不需要過度緊張。
Q3. 近期台灣疫情狀況?
肺炎黴漿菌並非台灣的法定傳染病,目前並無確切的流行統計數字。但疾管署於11月7日疫報公布2015年至2023年急診黴漿菌的就診人次發現,台灣一年四季都有人感染黴漿菌,每週的急診就醫人次在100例上下,2023年第一週到第43週是2953例(僅有急診數字),而類流感的急診人次則是單週一萬多例。
(圖片來源:Canva)
邱南昌表示,臨床上醫師通常以問診、聽診判斷病人是否可能有黴漿菌感染,未必會進行篩檢,因此很難確定到底有多少人確診。但就其個人的觀察,近期並沒有黴漿菌疫情高升的情況,民眾無須恐慌。
不過,邱南昌也說,站在提前預防的立場,對於可能發生的疫情及早防範也是好的事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說,肺炎黴漿菌盛行有一個特性,當病毒感染盛行時,黴漿菌可能趁隙而入造成流行。台灣冬天氣溫降低後,社區有各種病毒流行,如流感、新冠、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黴漿菌也可能趁亂興起。因此天冷時,民眾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防護。
Q4.感染肺炎黴漿菌要怎麼治療? 聽說有抗藥性很難治?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多數黴漿菌感染者可自行痊癒,若發展為肺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療。一般首選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s),替代性藥物為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近來各國研究顯示,肺炎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有增加的情形,但仍有治療藥物可用。
林詠青說,黴漿菌雖可能有抗藥性的問題,但根據過往台灣的研究,有抗藥性和沒有抗藥性的黴漿菌的疾病嚴重度,並沒有明顯不同,且大部分都會自行痊癒,並非一定要以抗生素治療。
台大醫院醫學系內科教授盛望徽表示,肺炎黴漿菌治療遇到抗藥性的問題,根據近年的本土研究發現,肺炎黴漿菌對紅黴素的抗藥性從原先的3至4成,提升到目前的7成。濫用抗生素治療是造成抗藥性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正視抗生素管理的議題。
Q5. 我久咳不停,是不是就是黴漿菌感染?能直接用抗生素治療嗎?
邱南昌表示,感染黴漿菌不一定需要用藥治療,若不確定是否為黴漿菌感染就用抗生素,可能造成抗生素的濫用問題,加劇抗藥性的發生。
(藥物示意圖,圖片來源:Canva)
邱南昌表示,秋冬呼吸道疾病本來就很多,尤其是當溫度降低,很多過敏兒就會咳不停,久咳不一定就是黴漿菌作怪。以他的個人經驗,面對久咳不癒的病人,也會把過敏列為可能性之一。會詳細詢問其病史、有沒有異位性皮膚炎、家長有沒有過敏病史等綜合判斷。
盛望徽則說,感染黴漿菌的症狀和其他呼吸道感染可能第一時間難以區辨,但仍有一些不同。如黴漿菌的咳嗽是乾咳,時間可能會咳的比較久,但身體各方面精神、體力都不差。如果是流感,則發燒、全身性症狀、肌肉痠痛等會比較明顯;而若是新冠,則可以先用快篩測試。先對症才能下藥,以免抗生素濫用。
Q6. 肺炎黴漿菌的傳染途徑及疾病潛伏期?
邱南昌說,肺炎黴漿菌傳播是靠人與人的飛沫傳播,且討人厭的是,其傳染期可以拉很長,從沒有症狀就可以傳播,且潛伏期長達1至4週,就算症狀都好了,也可能呼吸道仍帶有細菌可以繼續傳播,因此也容易有群聚性,常常學校同學、或家人會接連感染。
根據疾管署的說明,黴漿菌可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
Q7. 哪些人是感染肺炎黴漿菌的高風險族群?
根據美國CDC的資料,肺炎黴漿菌感染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最常見於年輕人和學齡兒童。在擁擠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如學校、宿舍、軍營、護理之家、醫院等。
(圖片來源:Canva)
疾管署在11月7日的疫報公布黴漿菌急診就診觀測資料,個案年齡分布主要以0-6歲幼兒為多(約佔55%-60%),其次為7-12歲學齡兒童(約佔12%-18%),65歲以上長者約佔4%-6%。
美國CDC另提醒,從呼吸系統疾病中恢復或免疫系統較弱者,也可能是感染黴漿菌高風險族群。
Q8. 黴漿菌有疫苗嗎? 如何預防感染?
邱南昌表示,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降低黴漿菌感染風險,且感染過黴漿菌後也不會具有長期的免疫力,還是有可能再度感染。
預防的方式是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呼吸道症狀應戴上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摀住口鼻、經常用肥皂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