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察室】 質譜儀驗證未檢出 為何板橋幼兒園8幼童血檢有「微量反應」?
記者陳偉婷、許雲凱/報導
新北市板橋幼兒園疑似餵藥案在6月29日有重大調查進展,新北地檢署公布,偵辦幼兒園人員涉嫌餵食幼童不明藥物案,36名幼童毛髮檢體經雙重質譜分析驗證,結果均未檢出「巴比妥類藥物」及「苯二氮平類藥物」共47種藥品。
在司法調查中,除了醫學檢驗證據,此案仍有諸多尚待比對、確認之處,新北地檢也表示,案件尚未結案,會站在保護幼童安全的立場,以公正、客觀、科學的態度持續積極釐清案情,勿枉勿縱。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質譜分析是目前藥物濫用定量分析的黃金標準,但檢驗結果出爐後,查核中心觀察,網路仍有諸多討論圍繞在不信任採檢結果、沒有檢出為什麼小孩會有症狀;也有另一個討論是新北市政府在6月8日根據血液檢驗結果,認定幼兒園違反幼兒教育法照顧法而廢止許可,且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在臉書譴責老師。外界也質疑當時新北市的判斷是否過當。
這個事件從6月初是血液初篩8名學童有「微量檢出」、新北市府廢止幼兒園許可,似乎都認定幼兒園有餵藥事實;然而,6月底發布最準確的毛髮質譜分析結果為「未檢出」,其中的轉折讓關注此事件的大家,混淆不清,質疑此爭議事件是否有「真相」。
查核中心整理板橋幼兒園8名幼童血檢結果及解讀爭議,方便民眾理解此事件。
Q1. 板橋幼兒園8名幼童血檢「微量檢出」,整起事件脈絡為何?
新北市爆發幼兒園疑似餵藥案後,新北地檢自5月15日開始偵辦,6月12日檢方說明,早已採集幼童毛髮,送交法務部調查局檢驗。
新北市府在6月5日派土城醫院到涉案板橋幼稚園採檢,並於6月8日公布檢驗結果。新北市府表示,入園採檢共16名,加上家長自行送檢12名,總計28位受檢幼童,有8位出現「微量反應」。
當天新北市府同時宣布,幼兒園檢出藥物反應,已違反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裁定6月12日起廢止該幼兒園的設立許可,並處罰鍰15萬元。市長侯友宜也兩度公開道歉。
新北市府在6月8日並未說明何謂「微量反應」,以及驗出何種藥物。一直到6月11日記者會才公布檢驗細節,依據檢驗報告,在1.0(µg/mL)以下為未檢出,有8名幼童血液中被檢出有苯巴比妥,其中6名的檢驗值位於1.0至1.5,1名在1.5至2.0,還有1名是3.0至3.5。
圖1:新北市6/8幼童檢驗報告/來源:新北市衛生局
新北市府6月20日宣布,原本被認為有檢出藥物的8名幼童,其中4位血液檢體再經北榮質譜儀檢驗,確認為「未檢出」。另有4名幼童則因家長自行採檢、檢體沒有保留,而未送北榮質譜分析。
新北地檢署6月29日公布,36名幼童毛髮送交質譜儀鑑檢驗,均未驗出巴比妥類、苯二氮平類藥物。
新北市府6月30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案情。媒體詢問,新北地檢並未驗出有藥物,為何侯友宜曾說幼兒園老師「居心叵測」及對幼兒園撤照?
侯友宜回應媒體表示,事情剛發生,面對孩子們健康的疑慮以及家長們惶恐不安,作為市長的他也是心急如焚。「當時的發言絕非我的本意或惡意,而是一時情急之下對幼教老師說失禮的話,我感覺很抱歉,我會虛心檢討。」 並表示當時市府為了危機處理,以最高標準裁處,後續會視偵辦結果,該還給任何一方公道或救濟,會依法處理。
Q2. 6月8日8名幼童血檢結果有微量檢出,為什麼到了6月29日發布的質譜儀毛髮檢測會變成未檢出?
台灣醫事檢驗學會常務監事高智雄表示,新北市 6月8日公布的幼童血檢結果,是以血液檢體進行酵素免疫分析法,並根據此初步的檢驗報告認為有8人驗出苯巴比妥微量反應。從這裡就可能有2個問題:第一,以血液檢體來檢測苯巴比妥有無藥物殘留,並非藥物濫用篩檢的常規做法。血液檢驗是用於臨床上監控已確定使用苯巴比妥藥物的病人身上的血中藥物濃度,據以調整其用藥之有效治療濃度。
第二,當所用的檢驗方法不夠精準,就需仰賴後續的專業判讀。但當時公布血液檢驗結果時,其報告呈現方式也不夠完整,缺少相關重要的解釋性備註說明,且在判讀上也同樣誤將藥物濫用初步篩檢結果當成確認檢驗結果而對外公布。
高智雄解釋,一般濫用藥物(毒物)初步檢驗以尿液篩檢為主,可測得採檢前3天內的藥物使用狀況;因血中藥物代謝較快,能檢測到的時間帶比較窄,因此在藥檢上通常不會驗血,而是驗尿。
高智雄也說,目前藥物濫用確認檢驗的黃金標準就是質譜儀分析,質譜儀分析就像指紋分析一樣,可確認目標物質,同時定量其濃度,小於該質譜儀可量測範圍的「最低可偵測定量濃度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則報告「未檢出」或「Not Detected」。
新北地檢6月29日對外公布的毛髮質譜分析結果,高智雄說明,這是採用「液相層析高解析質譜法」、「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進行二階段確認檢驗,已經把目前最精準的最高分析靈敏度與特異性的檢驗工具都用上了,且以兩種方法交互確認結果一致,其最終結果有高度準確性,不像初篩的免疫法可能會因分析敏感性較高、特異性較低,而發生把其他結構相似物誤認為目標物的偽陽性結果。
質譜分析示意圖。(圖片來源:canva)
高智雄說,科學實驗有其極限,質譜分析法已經是當前國際公認的藥物濫用確認檢驗的標準工具,其結果具有可信度。但板橋案因家長對孩子症狀的擔憂、得不到解答,或因採檢時效延宕、初步採檢時相關報告解讀不夠準確,可能在過程中流失民眾對醫學檢驗的信心。
北榮毒物部主治醫師吳明玲也表示,原先公布的血檢結果和後來的質譜儀分析是不同的檢驗方式,精密度也不同,因此才造成結果差異。
吳明玲說,新北市採用的驗血免疫分析法,一般是作「藥物濃度監測」之用。譬如醫生開藥後,想了解藥物效用或者病人有無按時服藥,因此才做濃度監測,可根據檢驗數值調整來用藥劑量。但問題是,血檢免疫法的檢出值如果落於低濃度區間,數值可能會受干擾物質影響,而不精準。
吳明玲解釋,依照試劑廠商不同,低濃度通常是指檢出值5.0或2.5µg/mL以下,並未有一定標準。而依據新北市檢驗報告,8名幼童血中苯巴比妥檢出值在1.0至3.5µg/mL之間,也就是屬於低濃度區間,這代表有可能真的檢出苯巴比妥,但也有可能是驗出其他結構相近的干擾物質。
而質譜分析,精密度比新北市血檢高出許多,可排除干擾反應,檢驗結果要以質譜儀的分析為準。
綜合以上,新北市公布的8名血檢「微量檢出」報告是採用免疫分析法,其檢驗結果可能受其他化合物影響而造成干擾,但新北地檢公布的毛髮分析結果是採雙重的質譜分析驗證,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黃金標準,準確度高、不會有偽陽性。
專家也說,血檢不太適合用於藥物濫用檢驗,若要用於藥物濫用檢測,也應謹慎解讀初步篩檢的報告,不宜將數值直接視為「微量檢出」而判定有用藥。若對初篩結果也疑義,應送質譜分析驗證方可下定論。
Q3. 初檢檢驗血中的苯巴比妥,有助釐清藥物濫用事件嗎?
查核中心於6月30日詢問新北衛生局,為何6月5日入園採檢決定驗血,而非驗尿?衛生局技正劉君豪表示,因為先鎖定要檢測巴比妥類中的「苯巴比妥」,而只有驗血才能針對單一藥物檢驗,因此才會採驗血方式。
吳明玲表示,人體施用藥物後,藥物留在血液中的時間最短,再來是尿液,停留時間最長的是毛髮。如果當初新北市府還不清楚餵藥的發生時間,卻決定驗血,有可能因為血液藥物代謝最快,而驗不到。能同時採集幼童血液和尿液,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吳明玲說,藥物留在尿液時間較長,尿液可用來篩檢可疑藥物(如巴比妥類、苯二氮平類),而血液可針對特定藥物(如苯巴比妥)檢測,兩種檢驗方式互相輔助,有助釐清真相。
吳明玲表示,對這份檢驗報告的正確理解是,8名幼童有檢出微量「數值」,但可能是苯巴比妥或其他結構相近化合物,醫師應結合個案的綜合調查,判斷是否做進一步檢驗。
台灣醫事檢驗學會常務監事高智雄表示,檢驗工具的量測準確度會依其檢驗使用目的而設計,也必須經過品質驗證,才能將此檢驗方法用於特定用途。若將檢驗方法另做設計外使用,就可能產生不精準的結果。
高智雄說,檢驗血中苯巴比妥的檢測工具,其檢測目的是要監控本來就已經有使用苯巴比妥藥物的病人,因此藥物若過量會有危害、過輕則無療效,所以必須邊治療邊監測血中濃度。如成人苯巴比妥的最佳治療濃度為15~40 ug/mL,其檢驗工具最精準的地帶就是15~40 ug/mL,低濃度時其準確度可能不佳,意即量測誤差較大,但因為低濃度在臨床監測藥物血中濃度上也沒有太大意義,知道病人可能劑量不足或按時未服藥即可;且因此項檢測一般適用於有服藥的病人,也可以排除免疫法可能會有偽陽的疑慮。
但是,高智雄說,要把血檢的藥物監控檢測工具改用於藥物濫用的分析,就必須稍微轉一下觀念,與尿液檢體一樣要有初篩、確認篩檢的概念,因其使用的是免疫分析法,仍可能與其他結構相似物有交叉反應,而不能看到有數值就定義為「微量」檢出。
高智雄說,根據新北市公布的結果,8名孩子被定義「微量檢出」的孩子,其中6人的數值介於1至1.5ug/mL,另一人數值在1.5至2ug/mL,逼近其免疫法可偵測的最低濃度,假設使用免疫法之可偵測最低濃度1.0ug/mL,因考量血檢在低濃度的準度很低,假設其(擴充量測不確定度)量測誤差為2ug/mL,也在檢驗判讀的誤差範圍內,若再驗一次,很可能數值就是正常未檢出。
但另一名數值大於3ug/mL的幼童,其數值確實應該被注意且進一步再以質譜分析確認,才能釐清究竟數值是來自苯巴比妥藥物或其他結構相似物的干擾。
綜合以上,在幼兒園事件若要以血檢來確認過去有沒有使用苯巴比妥藥物,因血液藥物濃度代謝最快,若只驗血,可能結果不準確;且血中苯巴比妥篩檢一般用於臨床藥物治療濃度監測,確認用藥安全與達到有效劑量,並非用於藥物濫用篩檢。若要用於藥物濫用篩檢,也應謹慎解讀檢驗報告,不宜當成最終確認結果判定。
Q4. 現在毛髮質譜分析結果已經出爐,民眾應該如何理解此事件?
高智雄說,質譜分析是目前國際公認用於藥物濫用檢驗的黃金標準,採集的毛髮長度約可回溯3至6個月內之藥物施用狀況,目前可確認板橋某幼兒園這些小朋友在半年內並無接觸苯巴比妥藥物。
高智雄表示,整起事件的關鍵其實是醫療檢驗牽涉高度專業,光醫檢就有毒物學、血清免疫、生化、微生物、生理學、血液、血庫、鏡檢學、寄生蟲、分子分物或基因檢測等眾多不同學科,其專業之複雜,有時就連醫檢專家也可能有不夠瞭解或疏漏之處。
藥物濫用也應是嚴肅面對、講求證據的事情,當不夠詳盡、可能引人誤解的醫檢報告被直接拿到公眾面前,由一般專家粗淺解讀或交由民眾自行理解,就可能產生誤會和爭議,也造成後續風波不斷、引起家長擔憂。
在新北地檢結果公布後,板橋幼兒園家長及部分民眾也為當事幼童和家庭抱屈。明明小孩是有症狀才懷疑餵藥,且質疑新北市行政延宕、沒有及時處理;如今卻被冰冷、生硬的科學檢驗否定,也讓家長氣憤難平。
守護孩童健康是大眾關心的議題。(圖片來源:canva)
對此,查核中心在議題觀察室文章「4大爭議QA」中採訪台大兒少保護醫療中心、台大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曾偉杰。他表示,臨床處理兒保案件常會遇到一個棘手的狀況,面對疑遭不當對待的個案可能因第一時間未能周延保全證據,在撰寫報吿或法庭攻防時,因證據不足而無法伸張正義。
曾偉杰說,新北市幼兒園案也有類似的狀況,個案家長認為孩子可能遭到不當對待,初步檢驗結果看起來也有疑義時,就應該保全當時的檢體進行二次確認檢驗。尤其毒物檢驗有時效性,當行政延誤、錯過採檢時機或檢體沒有完整保存,後續要還原「真相」就有一定的難度,各界也會因為整個調查過程的延遲而心生質疑。
曾偉杰也說,透過此次事件,也有助各界瞭解保全證據對伸張正義的重要性,以及瞭解醫療檢驗判讀是高度專業,要從檢驗數據判定有沒有餵藥、餵什麼藥,都需要專家協助檢視釐清。
站在兒少保護立場,曾偉杰說,家長可能是觀察到孩子有異狀才會心生疑慮,才會進一步希望採檢;身為兒科醫師,對於家長主訴孩童的狀況都會相信,如果家長有疑慮,可尋求醫療管道協助。
但臨床實務確實也發現,因醫療專業知識有其門檻,家長的觀察與醫師的評估可能會有落差;另有一種可能性是,也許孩子的身心症狀未必是被餵藥或其他不當對待,而是有其他的疾病需要被關注。
曾偉杰建議,每個孩子或家庭都有其信任、從小看到大的兒科醫師,家長或照顧者如果觀察到孩子有異狀,可交由信賴的醫師協助判斷,醫師會依其長期的觀察、臨床症狀診斷等綜合考量孩子的情況,如果有疑似不當用藥的狀況,也可由醫師評估接受採檢,並經由專家協助解讀檢驗報吿,有助釐清家長的疑慮,也保護兒童醫療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