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喵出任務】點開用人臉來測健康數據的連結,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馬麗昕、陳偉婷 / 報導
遠距智慧醫療時代,民眾現今可利用穿戴式手錶、手指接觸鏡頭等方式,隨時監測自己的心跳、血氧。網路上也常常流傳生理數據測驗,如「只要盯著手機,就可以知道心跳多少」或「用網站每天自我量血壓、心跳、心律變異….」。
近期通訊軟體就流傳一個連結,點入後是一個網頁,網頁可運用人臉辨識來測量心跳、心率變異(HRV)、血壓、血氧濃度、呼吸等數值。此傳言引發民眾熱傳,但民眾也關注此類遠距醫療監測工具是否為假測驗,是否有安全疑慮。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查核中心採訪食藥署、心臟科醫師、醫療法規專家、個資保護法學專家,以醫療法規、資安層面,提醒民眾監測自己健康,也要了解正確的醫療器材用途,以及潛藏的資安風險。
專家提醒,在點入網傳靠人臉辨識健康數值的測驗時,你必須知道以下三件事:
注意一:這是好玩的健康測量?還是要授權許可才能上市的醫用軟體?
專家:測「心率變異」、「血壓」都屬於醫學器材 有醫材許可才能上市
面對日新月異的智慧醫療監測工具,食藥署指出,為符合國際管理趨勢,食藥署已在2020年12月時,公告修訂「醫用軟體分類分級參考指引」,將民眾一般日常生活健康管理的量測心跳、血氧產品等醫用軟體,排除在醫療器材管理範圍。但這類做為個人健康管理用的量測數據,不能用為醫療診斷用途。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執行長劉明勳指出,自主健康管理產品與醫療器材間的界線,需視產品用途、產品風險等因素而定。假設一個產品宣稱測心跳、血氧濃度及壓力評估,如未涉及特定疾病診斷及治療等醫療目的,台灣食藥署允許用於自我健康管理而不需以醫材列管。
劉明勳表示,但如果涉及心率變異(HRV)、血壓等,因為容易與特定疾病病徵(心律不整、高血壓)直接連結或可能影響民眾用藥(降血壓藥物),因此這兩項臨床監測指標的產品屬於醫材,若要宣稱該產品有這些量測功能,必須取得醫材許可才能上市。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說,遠端醫療智慧工具盛行的時代,民眾也須提升健康識讀能力。依照醫療法規,若尚未通過醫療器材認證,「非醫療器材不得為醫療效能的標示或宣稱」。
楊秀儀說,進一步來說,目前規定是民眾用於健康管理,可監測心跳、血氧者不算在醫材管理範圍。但若是血壓、心率變異等,就需要通過醫療認證才能稱其具有測量功能。
楊秀儀說,民眾可以先想想使用這些遠端智慧的工具的目的。若是要自我健康監測心跳、血氧其實市面上有很多方便的工具,民眾可以自行運用無妨。但若是想評估自已的血壓、心率變異等,進一步監測是否有相關疾病,仍建議還是使用醫療器材的血壓計,並規律的紀錄數字,再至醫院進一步監測。
注意二:留意人臉資料被收集的資安風險
專家建議:檢視網頁是否有明確告知個資蒐集與使用目的
科技日星月異,民眾在家就能做許多生理數據監測,但有些監測工具是透過人臉辨識,依據相關法規,這類產品若核准上市,都必須符合網路安全規範,要明確告知監測數據的蒐集範疇、目的、使用範圍等。
楊秀儀說,民眾需注意這些遠端醫療工具的開發者是誰,是否有合理揭露蒐集民眾資料的使用範圍。若網站上有實質蒐集民眾的健康資料,但未揭露其相關應用範圍,就需特別留意。
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林綠紅表示,民眾若使用遠距智慧醫療監測工具,應該注意臉部影像的蒐集,臉部是可供辨識的個人資料,也可能被拿來用做其他用途,如研發臉孔辨識工具、虹膜辨識等,如果不清楚用途就被蒐集個資,可能有風險。
林綠紅說,一般如果要蒐集民眾的臉部資訊,遠距醫療產品要明確告知蒐集使用目的、如何保存、後續利用等,都必須公開、完整揭露。民眾若使用遠距生理監測網頁,卻發現該網頁都沒有相關提醒和說明,就要小心可能有個人資料被收集、再利用的風險。
銘傳大學財金法律學系教授顏廷棟也說,若民眾在使用醫療智慧監測工具時,該單位並未明確告知如何蒐集、如何使用等資訊,就須特別注意涉及可能的資安風險。
顏廷棟表示,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個人資料的範圍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等。臉部特徵、指紋都屬個人資料,依個資法規定,如果特定機關要蒐集民眾的個人資料,需要明確個知蒐集資料的機關單位名稱、蒐集個資的類別、使用目的。若要使用這些個人資料,也需取得民眾同意,且明確告知使用的範圍和使用目的。
圖1:國內一家通過醫療器材認證的心律監測軟體,其在測量前明確告知民眾「隱私權保護政策」、「個人資料保護法」宣告事項。此圖僅為說明示意圖,並非文章內容所指涉醫療軟體。
注意三:遠距醫療偵測工具快又簡單,如何解讀測驗出來的數值?
專家:數值僅供參考 有疾病要就醫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網路上的生理數據監測工具,若網站並未清楚說明監測原理,也沒有取得醫材認證,民眾在解讀相關數據就應該謹慎,只能當作好玩、有趣來參考,不能因此就選擇不用正規醫材的血壓計。
洪惠風表示,針對網路上出現的遠端健康監測軟體,民眾可以測試看看,也可再用符合醫材法規、獲核准的血壓計和網傳連結一起測試,互相比較數十次,看看數據是否有落差,大概就知道網傳的軟體是否可信。
有網站也宣稱可以遠距測量心跳變異度(HRV),洪惠風說,人體心臟收縮時,臉色其實會有些微的變化,有些偵測工具可透過偵測臉孔來得知心跳速度,就能換算出心率變異度(HRV)。HRV是觀察自律神經系統的觀察指標之一,但並不能單靠HRV就做疾病診斷,自律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副交感神經,但遠端醫療監測工具只能產出一個數據,民眾也沒有參照的基準。
洪惠風說,做檢測的目的應該是測出來之後,民眾能怎麼運用,測HRV能大概知道受測當下的焦慮程度、是否太累,是否需要放鬆等,可以當作參考,提醒自己適度放鬆、休息一下、深呼吸緩解焦慮等,但只能做為參考。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晨旭說,現今監測心率的工具很多種,如穿戴式手錶、手機APP軟體。但要提醒民眾,自行在家檢測時非常容易受到生理變化、環境影響,如測量前是否剛運動完、用餐完,測量時姿勢是否正確等,都可能導致測量的誤判[d]。
因此,民眾自行使用這些健康測量工具時,首先要了解器材裝置所建議的正確測量方法,並按照其所指示操作,且其測量結果當作參考就好,若對測量出來的數值有疑慮,或是覺得身體不舒服,仍建議進一步到醫療單位正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