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喵出任務】跟家長一起做功課!兒童防疫6大QA
記者馬麗昕、陳偉婷/報導
近期Omicron本土疫情延燒,對於兒童染疫症狀、如何評估兒童打疫苗等議題引起關注。
面對此情況,查小喵再次出任務!匯集近期民眾廣傳的防疫傳言及資訊,採訪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整理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和教育部說明,釐清民眾疑慮。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Q1:兒童感染新冠疫情現狀?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4月22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2年4月21日本土病例共18510例分析。0-9歲個案數有1928例,約佔所有個案1成,其中有1例為中重度以上個案,有一例死亡。10歲至19歲個案則有1868例,也佔全年齡層個案數1成,其中有1例中重度以上個案。
指揮中心統計,本土個案中無症狀和輕症比例為99.60%。
根據非營利組織Meedan建立的Covid-19專家回應平台「Health Desk」,針對美國兒童染疫情況,總體而言,與其他年齡組相比,兒童住院嚴重病例低。多達 50% 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感染 COVID-19 但沒有任何症狀。
截至 2022 年 1 月 29 日,美國 0-4 歲兒童住院率為每10萬例有4例住院,5-17 歲兒童住院率為每10萬例有2例住院。與其他年齡組相比,兒童重症病例需要住院治療的比例較低。
Q2:兒童感染新冠的主要症狀?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兒童目前沒打疫苗的族群,確實有染疫風險,關注重點不是兒童是否染疫,而是兒童染疫致重症的比例。觀察美國的兒童染疫狀況,絕大多數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
邱南昌說,輕症症狀多是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發燒;重症機率很低,但仍可能發生,若兒童染疫後持續高燒不退三天、出現持續喘、意識改變等,生命徵象有嚴重影響,就需就醫。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4月16日的疫情記者會說明,確診的四大常見症狀為咳嗽、喉嚨痛、發燒與流鼻水。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4月13日於其臉書粉絲專頁指出,未成年孩童感染Omicron,最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乾咳、喉嚨痛、癢、頭痛;有些病童會出現哮吼、熱性痙攣。
Q3:染疫兒童重症監測應注意什麼徵兆?家長可以怎麼做?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於2022年4月19日發佈早期辨識兒童 COVID 重症病患共識。專家指出,兒童 COVID 患者演變成重症往往進展快速,早期有下列症狀有較高的重症危險性,包含高燒超過 39 度 C、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發生時建議及早就醫。
專家指出,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建議以早期徵象而不以晚期徵象作為急診就醫或轉送的依據,文獻也支持早期治療兒童的預後較佳。
兒童急診醫學會建議,遇緊急狀況,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才能保障兒童生命安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依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在4月21日公布COVID-19兒童病例居家照護「就醫警訊」與「緊急送醫」條件。適用於18歲青少年、兒童族群。
若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
若出現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
Q4:目前停課標準?如果學校有確診者應該如何因應?
教育部2022年4月12日公布最新停課標準。
高中以下學校(包含短期補習班、幼兒園):
高中以下學校若班級出現確診者,同班同學均列為密切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10天。此班級於居家隔離期間暫停實體課程10天,待快篩結果全數為陰性,則全班恢復實體課程。
疫調期間,確診個案於校內活動足跡的「接觸人員」,包含修課、授課、參與社團、搭乘交通車、同住宿舍、校內餐廳用餐等。接觸人員暫停實施實體課程1至3天,並應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學校亦應進行環境清潔消毒。
若全校有1/3以上的班級或全校10班以上確診,全校暫停實體課程10天。
Q5:兒童施打疫苗政策為何?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決議,同意兒童施打兒童疫苗。針對6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莫德納疫苗接種劑數為2劑,間隔12週,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之一半(50微克)。
接種作業可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
至於12至17歲青少年族群,ACIP專家建議,完成基礎劑接種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於最後1劑基礎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
Q6:家長如何評估兒童是否要打疫苗?
兒童施打疫苗效力跟副作用為何?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根據人體臨床試驗資料來看,兒童施打疫苗的效力不亞於成人;副作用主要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倦、發燒,但通常1-3天就會恢復,至於民眾擔心的心肌炎,從試驗資料來看,沒有看到心肌炎、心包膜炎的個案。
邱南昌說,對於家長來說,要怎麼評估要不要讓兒童打疫苗,仍需家長自行評估決定。總體來說,兒童染疫致重症比例低,若是擔心兒童染疫後會變嚴重,或就學、生活受影響,家長可以選擇施打。而若是擔心施打疫苗產生嚴重副作用,可以選擇暫緩施打。
邱南昌說,針對免疫功能不佳的孩子,疫苗施打則是利大於弊,能有效降低染疫產生重症、併發症的風險,施打是較好選擇。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針對高危險族群小孩,如免疫功能缺乏不全者、有特殊疾病,因染疫變重症風險較高,會建議在醫生評估後,施打疫苗。
陳秀熙說,若是一般健康小孩,以全球兒童染疫趨勢來看,輕症仍是主流,重症比例較低。因此,家長可以以兒童個別狀況做評估,若覺得小孩感染後都是輕症,或是小孩容易過敏,則可以選擇不打疫苗。但若擔心染疫後可能導致嚴重症狀,則可以選擇施打。
陳秀熙表示,若是站在降低社區風險、減少校園染疫情況來看,仍會建議孩童施打,降低兒童染疫對社會和孩童的衝擊。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2022年4月20日發佈新聞稿指出,目前6-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研究,莫德納疫苗公開的臨床試驗與研究數據相對有限,雖然已有其他國家讓6-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但這兩種疫苗在兒童的臨床試驗,適用的歲數、劑量都不同,距離實際開放兒童接種至今的時間也還很短,需要更多數據,應謹慎評估疫苗在6-11歲兒童的真實效力與副作用。目前各國是依據國內感染COVID-19的狀況不同,評估兒童罹患新冠的重症風險,與接種新冠疫苗的必要性,以致各國的接種方針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