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風向球】提防作票陰謀論 掌握4種作票謠言樣態
記者陳璽安、陳慧敏;主編陳偉婷
2024年總統選舉一個月倒數,查核中心觀測到,近日出現「作票」傳言,而這是台灣重大選舉前夕都會出現的「經典」傳言。監督選務工作的公平和獨立是所有選民的職責與權利,也是民主社會的重要機制,而「作票」假訊息則是以造假訊息,攻擊民主社會公民對投票公平的可信度和信心,傷害民主社會最重要的根基。
查核中心昨日發布一則查核報告,此傳言將今年5月新聞關於保障投票秘密的修法討論,扭曲誤導為「準備作票了」。根據查核中心在2020年總統大選、2021年四大公投、2022年九合一選舉的觀測,選前一個月到選後兩週,「作票」假訊息會進入高峰,在選民對自己支持候選人焦慮的情況下,運用假資訊、誤導扭曲的說法,激發選民對選務公平性的質疑和不信任。
查核中心觀測選務傳言,整理「作票類假訊息」的四種樣態,讓我們一起掌握這四種作票假訊息的樣態,提早擁有假訊息免疫力。
作票謠言樣態一:把秘密投票的設計扭曲為「作票」的陰謀論
作票謠言樣態二:造謠者把選務用品誇大為作票工具
作票謠言樣態三:謠言刻意忽略、簡化選務的監控機制
作票謠言樣態四:將選務瑕疵,過度放大為「作票」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作票謠言樣態一:把秘密投票的設計扭曲為「作票」的陰謀論
查核中心觀測到,2022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作票」假訊息主要敘事之一,就是把「秘密投票」的設計,扭曲為「作票」設計,其中,兩類傳言是去年主要主題,一類傳言是質疑「投票箱為何是鐵製或紙箱票匭」,並認為「不透明就是作票」,另一類傳言是質疑投票所內為何不全程錄影。
查核中心近期觀測到,此敘事主題的傳言近期開始現身,流傳在社群平台上,可預測「2024年總統大選」的「作票假訊息」系列已然蠢蠢欲動,未來一個月你我有必要提防這一系列的假訊息。
事實上,台灣選舉歷年都是採用不透明投票箱,並且一直都是禁止在投票所內錄攝影,政治選務學者和專家均指出,這是為確保選民的投票秘密原則,台灣過往選舉,並沒有在投開票所設置全程錄影,投票過程不開放民眾錄攝影,而為確保開票的公正性,開票所開放民眾入內監看,開票過程可以錄影。
也就是說,《憲法》保障公民有秘密投票的自由,在選務流程中,會儘量保障選民在無壓力、不受監督的環境下,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選罷法》規定投票所內不能錄攝影,也規定在投票所四周不得有干擾勸誘他人投票或不投票的行為。作票傳言的邏輯是把「全程錄影」等於公開透明,「開票不能錄影」誤導為「作票」。
網路近期流傳的圖卡正是這類假傳言。立委於5月提案修改選罷法,提案擬「禁止拍攝、記錄他人進出投票所」,該草案目前還在審議中、尚未通過,且投票所四周30公尺內,本來就不能干擾勸誘他人投票或不投票,傳言卻誤導民眾修法是「為了作票」。
此外,選票不記名是為了保障投票秘密。2020年的假訊息卻錯誤呼籲民眾「簽名避免被作票」,但這會讓選票失效;又或者是2022年有傳言主張「選票要加流水號,防止作票」,實際上,在選票上編號,不僅違反秘密投票原則,更違反《公職人員選罷法》第3條「無記名投票」規定及《刑法》「刺探無記名投票之票載內容」。
作票謠言樣態二:造謠者把選務用品誇大為作票工具
作票陰謀論會「獨家研發」許多神奇的選務用品,來渲染選務單位要作票。比如,在2020年總統大選,假訊息曾指稱「選票有隱形墨水」,會浮現出作票者想要的號碼,而讓選民投票的痕跡消失;或稱「選票有加蠟」,會讓特定號碼的圈選「落漆」;能夠換票的票匭,投入選票後,它能自動地換票,多種不具有現實感「科幻」產品。
作票謠言樣態三:謠言刻意忽略、簡化選務的監控機制
假訊息利用民眾對選務流程和制度設計的陌生,簡化或忽略選務設計的監控機制來誤導民眾,或者把現行作法陰謀論化,誤導為「作票」。
比如,2018年的地方選舉時,假訊息質疑「以前選務人員都是公教,為什麼這次對外招募選務人員」,選務人員的組成本來就是「半數以上須為公教人員,其餘可由年滿20歲之國民擔任」,也就是說,選務人員本來就會對外招募。
而2022年的地方選舉,由於《民法》將成年年齡自20歲下修為18歲,選務工作人員資格改為「半數以上須為公教人員,其餘可由年滿18歲之國民擔任」,傳言質疑「為什麼滿18歲的學生跟社會人士都可以擔任工作人員」,或者是「為什麼特別註明參加過選舉投開票所工作人員者優先?是不是作票部隊?」但由有經驗者擔任選務人員,本來就有利於選務工作進行,傳言卻刻意誤導為「作票部隊」。
實際上,台灣選務是由中央選舉委員會是主責,地方選委會執行,從地方選委會會兼顧政黨代表,而個別投開票所除了選務人員,現場還會有警衛人員與監察人員,監察人員則是年滿18歲至72歲的社會公正人士均可擔任,由政黨與候選人可推薦監察員,再平均分配各政黨推薦的監察員到各投開票所。也就是說,投票所現場人員的組成,包括公教人員、警員,各政黨推薦的監察員。
傳言的世界裡,會簡化或忽略選務的公平性設計,編造錯誤的情境。例如2021年公投期間,曾有傳言質疑「某選區候選人卻只分配104個監察員名額,有154個票所無法派人監票」,但真相是,當時該選區有5位候選人,國民黨、民進黨候選人分別推薦足額104名監察員,台灣股票黨推薦95名監察員,另兩位無黨籍候選人並未推薦,因此依規定由地方選務中心遴派地方公正人士、各機關團體學校人員與大專校院成年學生等補足。
在2022年地方選舉,也曾有傳言認為「選務人員少數是公教人員,是為了避免被監察院追究選務弊端」,但事實上,投開票所的主任管理員、主任監察員、半數以上管理員均是公教人員,其餘才是社會人士,與傳言所稱不符。
圖1:有些傳言是出於對選務工作與組織設計的不理解。查核中心攝於2022年台北市選委會投票演練。
台灣開票、計票作業是以人工為主,假訊息卻刻意誤導為「中選會使用電腦開票、電腦作票」。實際上,開票流程是各個開票所一張一張亮票、唱票、計票後,將結果向現場民眾公開,接著輸入電腦系統,再由中選會公布、匯整各開票所的計票結果,電腦僅為輔助紀錄。
2022年曾有傳言指稱「中選會可以操控選舉開票結果」,在2020年、2021年都還有傳言認為中選會有作票程式,或猜測電腦程式如何在投票數上動手腳。針對這一點,只要瞭解台灣計票的真正機制,就不容易被假訊息所騙。
還有一類假訊息,是把媒體在開票之夜輸入數據的疏失,用來質疑中選會公布的投票結果,並且認定為「作票證據」。各家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開票過程是派人員到部分投票所回報現場數據,再根據內部經驗進行推估,各家媒體報導票數並不同步,報導過程更可能出現誤植數據,這些數據誤植的畫面卻被截圖,被用來質疑作票。
作票謠言樣態四:將選務瑕疵,過度放大為「作票」
還有一類傳言,是以選務過程中確實存在的人為疏失,將這些疏失行為誤導為作票。
例如在選舉前,部分村里長發投票通知單的效率不如民眾預期,傳言將其誤導為「通知單不發,是要作票」,但事實上,民眾即使沒有通知單,也可以向村里長和總幹事詢問,或是自行查詢投票所,甚至只要攜帶證件,不需要通知單也能投票。
選務疏失也可能發生在投票期間,選務人員發選票時未確實核對選民身份;也有可能是開票過程中,選務人員並未確實依照程序亮票、計票、數票等。這些疏失確實可受公評,民眾也可當場向主任管理員或其它選務人員提出異議,立刻矯正選務過程中的疏失;或是可向地方選委會或中選會檢舉。
選務中的人為疏失有必要調查與檢討,競爭對手有疑慮,也能夠申請驗票,傳言卻過度放大成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作票,也容易引發選民的憤怒、質疑和恐慌。
掌握選務知識 落實公民監票機制 以正確資訊抵禦假訊息
「作票不實訊息」是選務謠言常見的類型,每則不實訊息的出現,可能是出於對選務的不瞭解,也可能是特定人士的有心操作,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可能影響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心,影響大家對選務透明和獨立性的信賴。
為了避免民眾因誤會而誤信不實訊息,查核中心曾整理4篇「選務查知識」,希望透過正確的資訊,協助讀者防禦不實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