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兩岸三地事實查核之路的同與異
記者陳培煌/報導
華文圈的事實查核組織,呈現哪一種樣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日前舉辦線上論壇,邀請到香港和中國的查核組織,分享兩岸三地的事實查核樣貌。儘管華文圈的查核組織面對的挑戰和脈絡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組織樣貌,但所有的查核工作者都試圖在複雜詭譎的政經環境中,都期盼自己的工作能為社會帶入批判思考和查證堅持,堅持追求真實與真相。
圖1: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第二場「華文圈的事實查核」/擷自研討會影片
睽違兩年,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亞洲論壇11月16日展開序幕。本次論壇以「疫情、政治與事實查核」為主題,共規劃三場線上主題講座,第二場「華文圈的事實查核」與第三場「疫情時代的事實查核挑戰與發展」在11月17日、11月22日輪番登場。
「華文圈的事實查核」,由查核中心董事、元貞法律聯合事務所律師黃旭田主持,邀請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執行編輯鄭家榆、香港浸會大學事實查核中心聯席主席曾姿穎、中國事實查核有据創辦人魏星以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等,分享兩岸三地的查核組織發展現況與心得。
首先上場的是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執行編輯鄭家榆。鄭家榆簡介目前香港的幾個查核機構:包括2014年9月成立「求驗傳媒」臉書專頁,目前有近18萬追蹤者,是香港最大型的事實查核專頁。同時,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JMSC)與亞洲新聞與資訊教育者網路(ANNIE)合辦的「Annie Lab」,由港大成員指導學生撰寫中、英文查核報告。而2020年4月開設臉書專頁的「傳真社」(FactWire Fact Check),以調查報導為主。
鄭家榆介紹,在2020年12月成立「浸大事實查核中心(HKBU FactChek Service)」,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營運,推出應用程式「BU FactCheck」。另一家查核組織,是2020年5月由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會成立的「事實查核實驗室」。
他說,在香港,目前有以英文撰寫查核報告的法新社(AFP),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認證資格。此外,他所屬的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近期甫獲得IFCN認證。
第二位講師是香港浸會大學事實查核中心聯席主席曾姿穎。曾姿穎表示,在浸大「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畫」中,錯誤資訊相關話題受到市民關注。調查顯示,有34.6%受訪者認為假新聞的情況在疫情期間是有點嚴重或非常嚴重,超過一半(53.3%)認為假新聞對防疫成效有點影響或非常有影響。
圖2:香港浸會大學事實查核中心聯席主席曾姿穎/擷自研討會影片
曾姿穎指出,許多與疫苗風險及接種相關的傳言,在香港主要以YouTube為傳播渠道,特徵包括以新出來的研究,輔以貌似科學權威「外衣」散布,比如以某個專家或世衛官員說過的話,但這段話或資料可能時間點是在之前而非現在,導致傳言內容放在目前的脈絡,會產生「錯誤語境」。從2021年2月以來,疫情相關內容約佔浸大事實查核中心報告的44%。
曾姿穎說,在查核的過程中,浸大事實查核中心碰到的困難在於, 市民對公營機構並非完全信任,在選擇公營機關、專家的回應時,民眾對於這些機構與人的說法是否百分之百信任。同一句話放在不同場景,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且不同專家也有不同立場。
她指出,香港浸大事實查核中心因此學習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報告模式,除有「真實」、「錯誤」、「部分真實」、「無法確定」等標籤,也建立「事實釐清」標籤,透過對資訊的解釋,將內容判定空間留給受眾。
此外,她提到,相較於虛假資訊,有些傳言可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意」狀況,比如Meme梗圖、調侃文等,浸大在思考這些是否應納入查核內容。
圖3:中國事實查核有据創辦人魏星/擷自研討會影片
第三位講者是中國事實查核「有据」創辦人魏星。成立僅一年時間,累積逾300篇查核報告的中國查核組織「有据」創辦人魏星說,有据是中國第一個獨立運作的事實查核項目,目前有超過百名志願者參與,透過互聯網協作,希望未來能達成每個工作日都能產出一篇查核報告。
魏星表示,礙於中國國內較為獨特的監管制度,媒體闢謠與調查的作為越來越少。「有据」不是市民組織,也非學校附設單位,礙於法規,無法在中國註冊成為NGO。考量現實情況,有据目前是依靠互聯網,透過聯繫各種願意幫忙的人,以網路協作方式進行查核報告撰寫。
他說,「有据」一方面是開放互聯網模式,任何對於事實查核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參與,一方面是有把關人的編審流程。查核報告不是寫了就能出版,「有据」邀請來自媒體的編輯與記者,組成類似傳統媒體編輯部的「虛擬審定委員會」,負責核查報告撰寫的流程、結果與客觀等,是否有達到可以公開發表的標準。
「有据」以國際新聞為查核主軸,魏星指出,他原本是編譯國際新聞的專業媒體工作者,看到大量以假為真的國際訊息,他意識到,國際新聞已不是質量問題,而是假訊息過多,因此,希望透過查核假的國際訊息,為閱聽人提供真實的國際動態。
面對中國特殊環境,他指出,「有据」的查核報告會在文中保持平衡,不流露帶有傾向性的語氣,同時會援引中國官方對於相關問題的回應,「有据」需要更為謹慎,以專業來取得公眾的信任。
魏星說,曾有網民批評有据存在的立場問題,也有網民把有据網路協作的志願者所在學校訊息披露出來。「有据」對此態度還是認為報告「要實名」,匿名會影響核查的可信度,而化解這些風險的最根本手段還是要靠查核的流程和結果,不犯錯誤與實錘。
魏星表示,中國近期流行Podcast,有据除網路查核報告,也開始使用音頻,相關內容會放置在中國平台「喜马拉雅」,讓那些沒有能力可以閱讀的人,可以透過此一平台,收聽查核報告內容。
談到中國事實查核生態,魏星說,事實查核要成功,必須要有一整個生態系統,不能只有一個網站在做,需要每一個環節的配合,從讀者,到互聯網平台、媒體、查核組織、學校等,每個環節都做一點點,結果就會非常好。
他指出,從他自身經驗來看,要改變老年人的習慣是很難,比如他的父母常分享一些假訊息,即便他把真的訊息回傳,隔天,他的父母依舊會繼續分享假訊息。對於年輕人來說,特別是就讀新聞相關科系的大學生,這些人在未來承擔著提供給社會資訊的重要角色,如果現在就能了解假訊息的傳播規律與運作,掌握破解的技能,攸關未來社會獲得訊息的質量。
圖4: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擷自研討會影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表示,查核中心成立以來,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開始,緊接處理2020年總統大選、新冠疫情爆發等事件,大量不實訊息在社群平台上流竄,查核中心一一ㄧ對應這些事件衍生的不實訊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每次重大社會事件中,摸索處理不實訊息,也累積出查核假訊息的技術、經驗和方法。
陳慧敏指出,談到事實查核,社會大眾起初會質疑「你是誰」、「你有什麼有權利監督大家」、「誰來查核查核組織」等。因此,查核組織必須接受國際監督、要求財務獨立、公開查核方法學、查核報告不得有政黨傾向等原則;除國際認證,另一重要的監督機制是讀者,事實查核中新所有查核報告都是公開,同時也會發布在臉書粉絲專頁,讓讀者可以對報告提出指教,這些都是讓查核報告完美的監督力量,一題一題的報告都是累積查核組織公信力的基礎。
她說,這段時間以來,事實查核中心摸索和思考的有幾個角度,一是「什麼是假訊息、假新聞」。查核中心是透過每篇查核報告來理解假訊息的生成,描繪出假訊息的生態鏈。同時,事實查核中心同時在思考如何與媒體產業對話,讓媒體資訊生態更加健全。事實查核心不只會查網路傳言,也會查媒體報導,因此查核過程的深度與功課一定要做的比記者多,產出的查核報告才能作為媒體參考、引用。此外,透過與社群平台建立合作,盼能打擊與切斷假訊息的生態鏈。
她指出,「事實查核在民主政治中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能」。每一篇查核報告發布後,總會引發社會高度對話,甚至是不同立場的叫戰,如何讓查核報告交出去時能立於不敗之地。不管是香港「反送中」,還是總統大選開票夜散布的惡意影片等事件,這對查核組織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其中,在香港反送中事件時期,查核中心曾發布一則查核報告,日後成為香港媒體討論示威者恐被加上莫須有罪名的論據之一,「也許,在歷史的黑暗裡,查核報告能成為溫暖的微光。」
陳慧敏表示,查核中心是把「事實查核」當作社會運動,查核方法學不斷練功,建立打假方法學等,學習各種查核工具與技巧,然後,把累積的技術和技巧,透過各種工作坊帶給民眾、媒體工作者和學校老師。同時,查核中心也透過經營IG與臉書帳號,以及建立LINE闢謠機器人機制,讓讀者看到傳言就能立即回傳,打造打擊假訊息的公民力量。
陳慧敏說,事實查核中心也運用資訊工具闢謠,與資策會共同研發的「AI鑑識技術與台灣不實訊息聯防體系」,獲得「R&D100 Awards」與「企業社會責任特殊貢獻獎銅奬」等殊榮。
她指出,Google.org今年投入100萬美元,資助事實查核中心進行為期3年的數位素養及媒體識讀教育專案,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資源會進入全台99間社區大學與其他查核生態組織,期盼未來能讓每個人都能具備事實查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