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者恆信:逆火效應存在嗎?
記者何蕙安/編譯
你曾有類似經驗嗎:你告訴與自己政治立場不同的親友,他支持的政治人物說過的某段話並不正確,這位親友會怎麼反應呢?欣然感謝你的更正?還是會全力為他辯駁?當人們面對挑戰自己信念的觀點或證據時,其信念強度是否會不減反增?這個2010年由美國學者提出來的「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可能讓事實查核員很傷腦筋。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沒錯,如果有逆火效應,代表事實查核者費盡心力破解了錯誤資訊,公告出去後,反而會讓原本就不相信該訊息、或是查核結果牴觸其理念的人們更加堅信這個錯誤訊息的真實度。「事實查核」究竟是否對社會有益?還是反而會擴大對立?
這邊先透露一下英國事實查核機構Full Fact對於「逆火效應」的研究結果:逆火效應其實非常罕見,並不是常態。
引發逆火效應的難度高
證據顯示,在面對高度爭議或是定義不夠明確的議題,的確有時會出現逆火效應。但絕大多數的研究皆認為逆火效應很難被啟動,事實查核仍扮演協助民眾了解真相的關鍵角色。
Full Fact日前發布了〈逆火效應:逆火效應真實存在嗎?對事實查核員重要嗎?〉(The backfire effect: Does it exist? And does it matter for factcheckers?)研究報告,研究經理Amy Sippitt統整近年來七個關於逆火效應的實驗與研究,希望探索如何讓事實查核更有效益。
在此重新解釋一下逆火效應:當A接收了與其信念相符的主張a,之後旁人B告知主張a有誤,反而會導致A更加強烈的支持主張a,更甚於該事實被揭發之前。逆火效應也被稱為迴力鏢效應(Boomerang effect)。
唯一出現逆火效應的實驗:事實主張具高度爭議
「逆火效應」一詞由學者布倫丹·尼(Brendan Nyhan,達特茅斯學院Dartmonth College政治學院教授)及傑森·萊佛勒(Jason Reifler,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政治科學教授)在2010年的研究中所提出。他們在2005、2006年針對200個美國大學生進行實驗,向後者測試了五個事實主張,當中兩個由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主張中發現了逆火效應。
其中最有名的主張,是有關小布希辯護美國出軍伊拉克的合法性。他聲稱伊拉克在美國出軍前破壞或隱藏了大規模殺傷武器的相關物資。實驗結果發現,原先就支持小布希決定、保守派傾向的受測者,在看了附有事實查核內容(中情局證實,沒有發現任何可以用來製造武器的物資)的小布希辯護文章後,反而更加支持小布希的決策。
尼與萊佛勒對逆火效應出現的解釋為:如果人們接受到違反自己政治想法的主張時,他們會在心中持續與之對抗,導致最後跟被告知不同想法之前相比,反而更堅定的相信原本的信念。
不過,逆火效應除了在2010年與2012年的兩個研究中出現,在近期其他五個更大規模的實驗中,均沒有發現逆火效應的證據。
「要引發逆火效應,其實非常困難。」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Thomas Wood與喬治華盛頓大學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助理教授Ethan Porter在2016年的研究報告中做出這樣的結論。他們從槍枝暴力到非法移民犯罪等議題,挑選了52個事實主張,甚至包括上述曾經引發逆火效應的小布希主張,但在這個涵蓋10,100個實驗對象的研究中,並未發現逆火效應。
事實上,在最近幾年,最初提出「逆火效應」的學者尼與萊佛勒,也著手修改他們的研究。尼強調,逆火效應只會在特別的情況下發生,如高度爭議、對立的議題。他指出:「逆火效應這一現象已經被誇大(Overstated)了。」
圖1:最早提出「逆火效應」的達特茅斯學院(Dartmonth College)政治學院教授布倫丹·尼(Brendan Nyhan)2018年在個人推特帳號澄清,目前只發現逆火效應在某些高度爭議的議題上可能會出現,但並非絕對。圖擷自Brendan Nyhan的推特帳號。
人有偏見 但仍傾向接受真相
Wood與Porter指出,儘管人們難免有偏見——傾向以自己的政治信仰來決定一個主張的真實度;但是,不論是自由派或是保守派的受測者,在閱讀含有事實查核內容文章之後,大多數傾向接受事實澄清。
令人玩味的是,在另外一項針對川普言論的研究中,儘管受測者在接受到事實澄清資訊後,減少了對於相關主張的誤解,但被問到是否會改變支持川普的態度,結果卻是一面倒的「沒人變心」。在另一項研究中,也是展現類似的趨勢:看法變得更正確、更接近真相了,但投票偏好不變。
圖2:美國總統川普的言論成為美國學者研究逆火效應的主要素材。研究發現,讓支持川普的受測者閱讀多個針對川普錯誤言論的事實澄清文章後,儘管受測者顯示出對事實了解的提升,但仍不改支持川普的態度。圖擷自美國政治查核機構PolitiFact,該機構迄今查核川普的言論中,有21%屬大部分錯誤、35%錯誤、15%被歸類於「天大謊言」。
類似的實驗搬到澳洲後,卻呈現截然不同的結果。這項2018年發表、涵蓋370個澳洲人的研究顯示,如果偏好的政治人物的說法遭到戳破,受測者對政治人物的信任感反而掉得更劇烈,呈現明顯的「期望愈大、失望愈大」的現象。
此外,錯誤言論比例愈高、政治人物好感度愈低的相關性,在澳洲研究裡較為顯著;在美國,研究者發現,美國人對於政治人物的支持度,不會因為其不成比例的真偽言論而受到改變。這也凸顯不同國家、文化對於該實驗的影響,仍待更多的研究分析。
事實查核的重要性
至於人們究竟是否可以從事實查核中學到東西?尼與萊佛勒另外一個研究結果,證實了事實查核的影響力。
他們將1,000位受測者分組,部分閱讀美國老牌政治查核機構PolitiFact關於2014年美國中期選舉的查核報告,部分僅閱讀相關議題文章。結果顯示,在具有較高政治知識的群組中,閱讀查核報告的受測者中,正確回答問題的比例比沒有閱讀查核報告的受測者高了17個百分點。(即便是較低政治知識的群組,其差異也達11個百分點)
〈逆火效應〉報告的作者Amy Sippitt指出,儘管事實查核有助於讓社會了解真相,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探討,如何能讓事實查核成果更有效。目前事實查核的研究多數發生在美國,在英國、或是其他國家,究竟該如何有效傳遞事實查核結果,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此外,提出「逆火效應」的學者尼與萊佛勒在2017年的研究中建議,如果能進一步展示正確資訊,以新的訊息取代錯誤資訊,會比單純指控原訊息錯誤,更為有效;另外,格式也可能有一定影響,例如影片與圖片的呈現,效果比文字還要好。
參考資料
英國事實查核機構Full Fact研究報告〈逆火效應:逆火效應真實存在嗎?對事實查核員重要嗎?〉
研究論文〈造假有效,更正無力?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初探〉,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胡元輝,《傳播研究與實踐》第8卷第2期,頁43-73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