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喵出任務】染疫兒童居家照護 兒科名醫黃瑽寧幫家長指路

【查小喵出任務】染疫兒童居家照護 兒科名醫黃瑽寧幫家長指路

記者陳偉婷/報導

台灣每天新增數萬本土新冠個案,其中有許多是18歲以下兒童,在媒體上常可見到兒童中重症討論,卻鮮少輕症照護資訊。

根據指揮中心就醫分流原則,絕大多數輕症兒童都採居家照護,但兒童生病狀況百百款,且家長難免緊張焦慮,不知道應該如何照護、用藥。查小喵看到大家需求,重點整理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2022年6月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發言,為徬徨的家長定錨。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Q1.小孩染疫,症狀有哪些?
黃瑽寧醫師說:發燒和咳嗽是主症狀

黃瑽寧表示,根據台灣本土疫情數據,染疫孩童輕症的比例不低,有32%是無症狀,剩下68%有症狀者,發燒佔了5成以上,第二個症狀是咳嗽,發燒和咳嗽也是兒童染疫的主要症狀。若以國外研究狀況也跟台灣差不多,在Omicron盛行時,有1/3無症狀,只要抓緊發燒這個症狀,約6成發現發燒後快篩就可以抓到大部分感染Omicron的小孩。其他症狀可能包含咳嗽、鼻塞、鼻涕和腸胃道症狀。

發燒是兒童感染Omirom主要症狀,黃瑽寧說,若孩童發燒,依據國外資料,染疫的小孩約略會燒到攝氏39度左右,發燒天數約為1.7天,可以抓2天上下,之後小孩就會開始退燒、精神也會恢復。

黃瑽寧說,除了發燒和咳嗽,也有醫師分享在急診看到哮吼症狀,但比例約是100個小孩有1.5到2個會出現哮吼症狀,因此不能以哮吼作為感染新冠病毒的唯一依據。

Q2.
兒童染疫怎麼分流?居家照護?收治住院?
黃瑽寧醫師說:中重症、未滿3個月且發燒、其他疾病評估有需求,都會收治住院

根據現行指揮中心兒童醫療分流指引,中重症、出生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其他疾病經醫師評估有住院需求者,都會收治住院,其餘符合居家照護的兒童就會在家,若不符居家照護條件者則收於加強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

Q3.兒童染疫發燒,怎麼辦?觀察哪些重點?
黃瑽寧醫師說:發燒可合理使用退燒藥,並密切觀察孩子精神與活動力

黃瑽寧說,居家照護的輕症兒童主要症狀是發燒,有2/3會發燒,因此發燒藥的使用是合理的。當孩子用了退燒藥後,精神恢復、會跟家人討抱、討拍等,都是好的跡象;如果用了退燒藥物還是沒精神、沒力氣、沒有聲音只能乖乖躺著,就很奇怪,必須儘速就醫。

黃瑽寧說,如果孩子退燒可用藥退燒,有些人會覺得發燒很好,看孩子受苦還覺得抵抗力會變好,「不要有這種錯誤期待」。

如果用了退燒藥還是高燒41度以上,一定要儘速就醫。孩童燒超過41度,這是重症前驅徵兆之一,代表孩子大腦的體溫調節功能出了問題,因此,必須立刻就醫。

黃瑽寧也提醒,民眾不要有錯誤印象,以為是發燒讓腦袋燒壞;這其實是因為孩童腦部發炎、腦部已經受到傷害,所以溫度降不下來,因果關係必須釐清,不是因為發燒溫度過高所以腦壞掉。也希望不要因為這次疫情,以為發燒腦袋會壞掉而造成後續濫用退燒藥。

Q4.兒童用藥,要注意什麼?
黃瑽寧醫師說:諮詢兒童防疫門診,使用兒童用藥;勿任意服用成藥

染疫孩童使用藥物應諮詢兒科醫師,黃瑽寧說,兒科有提供線上門診或兒童防疫門診,醫師會依據兒童體重給予正確劑量,且用藥應根據症狀,如咳嗽藥水、抗組織胺藥水等,依症狀不同給藥,不需要什麼藥都吃。不要任意服用成藥或國外買回的藥物。

Q5.兒童居家照護,飲食注意什麼?
黃瑽寧醫師說:預防脫水,加鹽、蜂蜜或喝奶都好,能補充水分就好

黃瑽寧也說,照護染疫兒童的另一個重點是預防孩子脫水,如果孩子食慾不好,順其自然給予飲食,想喝水就喝,加鹽或加蜂蜜都可以,想喝奶也可以補充,讓孩子補充水分,不會因為脫水而需要住院。

Q6.網路謠言吃抗生素,可以避免兒童重症?
黃瑽寧醫師說: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黃瑽寧說,網路謠傳可吃抗生素避免重症,「這是完全錯誤的作法」。如果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後,需要吃抗生素,一定是兒科醫師評估之後認為有繼發性細菌感染,才需要吃抗生素,不要因為孩子發燒就使用抗生素。

Q7.
兒童染疫時的警訊症狀有哪些?
黃瑽寧醫師說:注意8大重症前驅徵兆和呼吸評估,緊急就醫

黃瑽寧提醒,兒童腦炎重症前驅症狀包含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和步態不穩。

另也要注意呼吸,黃瑽寧引高雄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會議、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兒童居家照護指引中的表格指出,家長若發現孩童呼吸急促,可計算每分鐘呼吸次數:若11個月以下嬰兒每分鐘大於50次、1至4歲每分鐘大於40次、5歲以上每分鐘大於30次,定義就是呼吸急促,尤其是發生在已經吃了退燒藥還喘的這麼誇張,就是要緊急送醫的時機。

Q8.
什麼是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
黃瑽寧醫師說:發生機率低 家長不要過度恐慌

黃瑽寧說,這是一種感染新冠病毒後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雖然孩子身上的病毒清掉了,但免疫反應不打算冷靜下來,會發生在感染後2週到6週。

對於MIS-C的發生率和發生原因,目前沒有明確數據,黃瑽寧說,目前觀察國際資料,東方人MIS-C的發生率比黑人、拉丁美裔者至少一半,且Omicron誘發的MIS-C又比先前的Delta和Alpha株更低,因此無法引用國際發生率來推估台灣的狀況。以最悲觀的數據來猜想,可能一萬個孩子會有1個發生MIS-C的狀況。

黃瑽寧也說,有一個好消息是,台灣的青少年族群疫苗接種很高,國外研究發現,如果打過一劑新冠疫苗,MIS-C風險可以下降97%。以台灣目前青少年和兒童接種狀況,家長不用過度擔憂MIS-C的發生。

不過,黃瑽寧說,民眾仍應認識MIS-C,如果孩子在感染新冠、已經痊癒了,但接下來2到6週間發生發燒(至少發燒3天),且實驗室檢查發炎指數上升,有出疹、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腹瀉、嘔吐或腹痛),應諮詢小兒科醫師。

Q9.
兒童會有長新冠(Long-COVID)嗎?
黃瑽寧醫師說:比例非常低;相關研究缺乏對照組

黃瑽寧表示,兒童感染急性期過去,症狀還持續數週的長新冠狀況,在兒童比例非常低。

黃瑽寧說,解讀長新冠的發生要有對照組,如果問得到新冠的孩子在康復後一個月還有不舒服嗎,他說有,但不代表一定是新冠導致;如果問對照組的孩子,一個月後問他有沒有身體不舒服,孩子也可能說有,如果兩組比例差不多,就很難說是新冠造成長新冠,一定要有對照組。

黃瑽寧說,很多人會把研究中的實驗組的數據抓出來討論 ,但醫師都很想知道對照組的數字多少,據他目前的瞭解,「兒童長新冠其實很少」。但肯定有孩子有長新冠症狀,如臨床有遇到孩子在康復後有耳鳴的症狀,在國外也有報導,但比例不高,如果發生就是面對它。

也有媒體詢問,孩子康復後會不會體力變差;黃瑽寧表示,這個問題必須有對照組才能說明,臨床上有一些高中男生康復後,說打球體力變差;但引人好奇,染疫隔離2週期間都坐在沙發打電動、吃零食,體力變差很難去跟新冠病毒連結。兒童長新冠其實不是那麼常見,相信會有少數個案,但預後也是好的。

(首頁主圖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錯誤】網傳「耐適恩+ 紅黴素 早晚各吃一次(成人劑量),兒童以成人60公斤體重等比例減低劑量。疫情期間,兒童發燒,先吃耐適恩與紅黴素」?
【錯誤】網傳「萬一感染了新冠肺炎發燒,千萬不要吃普拿疼~更容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