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從打噴涕到癌症的9個步驟……存在,卻被你忽略了! 看過了就知道為什麼不建議輕易去吃藥、打針、輸液了」?
【錯誤】網傳「從打噴涕到癌症的9個步驟……存在,卻被你忽略了! 看過了就知道為什麼不建議輕易去吃藥、打針、輸液了」?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8版】
一、醫師指出,傳言提及的九個步驟,實為九種身體狀況,九種狀況之間沒有絕對相關性,傳言稱之為「步驟」並沒有學理依據,也不符合正常的致病機轉。
二、傳言對九種身體狀況的描述有諸多錯誤,例如「潰瘍是人體的保護機制,讓發炎的地方爛掉而不讓病原菌到處跑」、「纖維化是將潰瘍處包起來限制病原菌活動,服用抗生素會使身體癌變」、「癌細胞是在嚴重缺水、缺氧、缺營養的情況下形成」等,均不是事實。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群組流傳一則訊息:
「【身體的防禦功能】
在外國看病,醫生只建議多喝水。 如果醫院讓你吊針,你還沒有超過六十歲,請跟醫生 說 N0。
原來身體是這樣防禦的:
從打噴涕到癌症的9個步驟……存在,卻被你忽略了! 看過了就知道為什麼不建議輕易去吃藥、打針、輸液了! 」
傳言提到的9個步驟依序分別為「打噴嚏、咳嗽、乏力沒有食慾、發燒、過敏、發炎、潰瘍、纖維化.硬化.疤痕化、、癌變,腫瘤化」等。
傳言同時指稱「乏力沒有食慾,身體告訴我們要好好休息,集中體力對抗進入身體裡的病原菌,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強迫自己吃飯,吃飯需要消耗能量來消化食物,身體不想吃飯我們就不吃,增加喝水量同時多喝蔬果汁。 如果這一步沒做好身體將進入第四步」、「 7,潰瘍,人體是非常智慧的為了保護身體,因此在發炎的地方爛掉也不會讓病原菌到處跑。這時原材料不足的話,身體將潰瘍部位纖維化進入第八步。」、「8,纖維化.硬化.疤痕化.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將潰瘍處包裹起來,疤痕硬化後病原菌也不能活動了,功能也不好了,人們為了舒服又是大量的抗生素,50%的死亡跟硬化有關,進入第9步。」、「 9,癌變,腫瘤化,細胞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只有突變,癌細胞是在嚴重缺水,缺氧,缺營養的情況下形成,從一個癌細胞發展到綠豆大小需要10-15年時間,而從綠豆大小發展成雞蛋大小只需要一年,癌症的潛伏期最少都有10-15年時間。」等。
傳言也在部落格或其它網站流傳。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網傳文章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從打噴涕到癌症的9個步驟,如果在這過程吃藥、打針、輸液,是幫病毒的忙,使身體防禦進入下一個步驟,最終得到癌症,這種說法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採訪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鍾曜任。鍾曜任表示,網傳訊息是依照自己的理論與想像來自圓其說,每個步驟都是傳言自己推論的邏輯,但都沒有學理依據。
鍾曜任表示,傳言說「在外國看病,醫生只建議多喝水」,這是因為國外醫療資源較台灣來得缺乏,所以國外醫生傾向建議先補充水份。然而身體的電解質、可代謝的水份是有限的,喝太多水也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而老年人或是腎臟有問題、代謝有問題者,更不適合以「多喝水」的方式來應對疾病。
(二)查核中心採訪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謝蔡豪。謝蔡豪說明,傳言提到的九個步驟,分別是九種身體狀況,每個步驟都有一些不正確的地方,把似是而非的觀念夾雜在其中,但正常致病的機轉並不是如傳言敘述的這樣,九種身體狀況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相關性。
綜合以上,傳言提及的九個步驟,實為九種身體狀況,九種狀況之間沒有絕對相關性,傳言稱之為「步驟」並沒有學理依據,也不符合正常的致病機轉。
爭議點二、傳言對「打噴嚏、咳嗽、乏力沒有食慾、發燒、過敏、發炎」等的敘述,是否正確?
(一)查核中心已在編號1298查核報告中採訪台中醫院家醫科醫師翁茂中、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藥劑科等專家。專家指出,傳言的敘述多處錯誤,例如「吃消炎藥會將病原菌壓回身體裡」、「用過敏藥會將毒素壓回身體裡」、「溫度40度大部份病毒將被燒死」、「發炎是將血液中的病毒和細菌集中」等,均不是事實。
此外,止咳化痰藥沒有抗生素,抗生素是用來攻擊病原菌、止咳化痰藥是用來緩解症狀,不會有把病原菌壓回身體裡的問題。過敏不是排毒,使用過敏藥也不會壓抑毒素。
發燒與發炎均是身體啟動免疫反應的機制,但過度發燒、過度發炎會影響身體機能,此時用藥反而可保護身體。過敏不是排毒,適當使用過敏藥,可避免過度免疫反應。
(二)鍾曜任補充,當外來的病菌很多時,痰會包覆外來物並透過咳嗽咳出去,但是如果痰液太黏稠、難以咳出,或是痰液堵塞到支氣管,這時候就會需要化痰藥,幫住黏稠排出,這跟殺菌無關。而抗生素、消炎藥是對抗外來病菌,病菌的屍體會再由痰液包覆排出,或透過血液循環去排出,並不會因為用藥而壓回身體。
對於傳言宣稱「吃飯需要消耗能量來消化食物,因此沒食慾時只要增加喝水量、多喝蔬果汁」,鍾曜任說,雖然蔬菜有纖維質、維生素,對身體很重要,但身體製造抗體需要的是蛋白質,不只是蔬菜跟水,如果沒有吃夠多的蛋白質,身體會消耗過去儲存的肌肉,因此就算食慾不好,還是建議多少吃一點食物。
不過,鍾曜任說,如果是急性腸胃炎,則另當別論,須讓腸胃休息,不適合吃蔬菜也不適合吃蛋白質,只要補充水份跟電解質,讓腸胃好好修復。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潰瘍是人體的保護機制,讓發炎的地方爛掉而不讓病原菌到處跑,如果身體材料不夠,身體就會讓潰瘍部位纖維化」,是否屬實?
(一)鍾曜任表示,傳言宣稱「潰瘍是在發炎的地方爛掉也不會讓病原菌到處跑」這種說法沒有根據。潰瘍是表皮、器官受傷,只會讓病菌更好入侵,例如胃潰瘍是細菌滋生對胃部黏膜或細胞造成破壞,或是壓力大、胃酸過多等原因,使胃壁破皮、破洞。
常見的潰瘍還包括:淋病或菜花,是生殖器潰瘍;嘴巴破洞是口腔潰瘍;皮膚被燙到會稱為皮膚潰瘍。這些都不是「人體的保護機制」。
(二)謝蔡豪說明,潰瘍指的是「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損傷」,糜爛指的是「黏膜層損傷」,都是病理學的專有名詞,使用在消化器官,這種致病機轉並不是保護機制。例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則有很高比例是幽門桿菌造成,潰瘍是致病菌所導致的病灶,都不是身體的保護機制。
至於病原菌會不會到處跑,這跟病菌的習性有關,例如有些病菌就是會在胃部棲息,有些就是會在腸道。
謝蔡豪進一步表示,傳言提到的「身體材料」,並沒有明說是什麼材料,但一般來說,身體有疾病,給予足夠營養,身體就會慢慢修復;如果營養不足,或是有慢性病、長期臥床者,就會難以修復癒合,但這些機制與「潰瘍部位纖維化」無關。纖維化是傷口癒合過程中必然的生理機轉,與營養是否充足無關。
綜合以上,潰瘍指的是「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損傷」,糜爛指的是「黏膜層損傷」,這種致病機轉並不是保護機制,而會讓病菌更容易入侵。至於病原菌會不會到處跑,則跟病菌的習性有關。
爭議點四、傳言宣稱「纖維化/硬化/疤痕化是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將潰瘍處包裹起來,讓病原菌無法活動,如果服用抗生素,會使身體癌變、腫瘤化」,這種說法正確嗎?。
(一)謝蔡豪說明,傳言宣稱「纖維化將潰瘍處包裹起來,讓病原菌無法活動」,並不正確,病原菌的活動範圍與它先天的喜好有關,要治療病菌,需要抗生素或藥物,而不是只讓它纖維化,因為潰瘍的地方也不一定是病菌唯一棲息的地方,而病菌也不會因為纖維化就不到其它地方做怪。
謝蔡豪說,抗生素是用來對抗細菌,廣義上可能會把抗病毒的藥物算進抗生素,但無論是抗病毒或是抗細菌,都是用來減少病原體的藥物,如果完全不使用藥物,放任潰瘍的部位長期發炎,反而有導致癌變的可能性,例如長期胃潰瘍有可能癌變成為胃癌。
(二)鍾曜任表示,傳言宣稱「纖維化、硬化、疤痕化,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將潰瘍處包裹起來」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一般口語化會將纖維化、硬化、疤痕化交互使用,但醫學上只會稱為「纖維化」,這是身體臨時的修補保護機制,沒有原本的細胞功能,例如胃潰瘍後,傷口纖維化,纖維化後的細胞可以阻止傷口繼續惡化,但沒有胃應有的吸收消化功能。
傳言宣稱「疤痕硬化後病原菌也不能活動了」這種說法也沒有根據,相反的,由於纖維化的部位失去原本的功能,反而可能讓細菌更容易滋生。
綜合以上,疤痕是傷口癒合過程中的纖維化過程,纖維化是身體臨時的修補保護機制,纖維化後的細胞可以阻止傷口繼續惡化,但沒有原本的功疼,細菌也不會因為纖維化而消失。如果完全不使用藥物,放任潰瘍的部位長期發炎,反而有導致癌變的可能。
爭議點五、傳言宣稱「癌變、腫瘤化是細胞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產生突變...癌細胞是在嚴重缺水、缺氧、缺營養的情況下形成,從一個癌細胞發展到綠豆大小需要10-15年時間,而從綠豆大小發展成雞蛋大小只需要一年,癌症的潛伏期最少都有10-15年時間」,是否屬實?
(一)謝蔡豪說明,「癌變、腫瘤化是細胞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產生突變」的說法不完全正確。無論有無新環境,人的細胞本來就是每天都在複製、分裂,在這過程中,突變是必然的,並有可能在過程中突變成腫瘤細胞,只是大多數人突變的細胞較少,突變的細胞能被免疫細胞除去。但如果有癌症的遺傳基因,或是暴露致癌因子量較大,或是突變細胞能夠躲避免疫系統,就有機會發展成癌症。
謝蔡豪進一步說明,無論是先天遺傳基因形成癌症,或是後天暴露於致癌因子而形成癌症,都與「缺水」、「缺氧」、「缺營養」等情況無關。所謂致癌因子,包括紫外線、亞硝酸鹽、甲苯、病毒(人類乳突病毒、頭頸癌)等,先天遺傳基因也是一個可能原因。前述因素會導致細胞產生突變的機率上升,長期下來,突變量夠大,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性就比較高,也就比較容易形成癌症。
謝蔡豪補充,不過,缺氧的環境可能會促進癌細胞生長,使腫瘤長得更快,但是這個機轉是在已經有腫瘤產生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不是缺氧導致腫瘤形成。
謝蔡豪說,傳言提到的癌細胞發展時間,在學理上稱為「Doubling Time/腫瘤倍增時間」,而癌症發展所需的時間跟癌症種類有相關性,肺腺癌、甲狀腺乳突癌、攝護腺癌等發展比較慢,確實有可能10至15年才長出肉眼可見的腫瘤,但也有長得比較快的,如胰臟癌的主要兩種分類中,胰臟腺癌的進展速度就高於另一種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有許多病患從診斷到死亡僅花不到兩年的時間。不過,這些發展時間也不是絕對的,也因病患這人的醫療狀況有關。
(二)鍾曜任說,傳言對癌症形成的說法也不精準。癌細胞是突變的結果,所謂「新的環境」可能是輻射或有毒氣體,這裡勉強說得通,但是「癌細胞是在嚴重缺水,缺氧,缺營養的情況下形成」這種說法完全錯誤,腫瘤細胞是非常耗水、耗氧、耗營養的,所以很多癌症病患都很瘦弱。
至於癌細胞發展的速度,這視癌症的種類而定,例如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發展較慢,從息肉發展至大腸癌可能需要5至10年,但如果是淋巴癌、胰臟癌等,則會很快速地長出腫瘤,並擴散甚至死亡。
綜合以上,人的細胞每天都在複製、分裂,隨著複製次數越多,產生突變的可能性也越高,不一定是適應新環境所致。如果有癌症的遺傳基因,或是暴露致癌因子量較大,或是突變細胞能夠躲避免疫系統,就有機會發展成癌症,與「嚴重缺水,缺氧,缺營養的情況」無關。至於癌細胞發展的速度,這視癌症的種類而定。
結論
一、醫師指出,傳言提及的九個步驟,實為九種身體狀況,九種狀況之間沒有絕對相關性,傳言稱之為「步驟」並沒有學理依據,也不符合正常的致病機轉。
二、傳言對九種身體狀況的描述有諸多錯誤,例如「潰瘍是人體的保護機制,讓發炎的地方爛掉而不讓病原菌到處跑」、「纖維化是將潰瘍處包起來限制病原菌活動,服用抗生素會使身體癌變」、「癌細胞是在嚴重缺水、缺氧、缺營養的情況下形成」等,均不是事實。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纖維化、疤痕、硬化,此三名詞有何不同?
謝蔡豪說明,纖維化、疤痕化這兩個名詞都跟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有關,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表現,會使用不同用語,但醫學上較常使用的是「纖維化」。「硬化」比較會用在「肝硬化」等疾病,而肝硬化前也會經過肌纖維母細胞(myofibroblast)的作用與纖維(精確來說是膠原蛋白)生成的過程。
謝蔡豪補充,疤痕是傷口癒合過程中的纖維化過程,至於是否留疤、是否能癒合成正常的皮膚,則是看皮膚的修復能力,修復能力好就有機會看起來與原本的皮膚接近,但修復不好則有可能變成蟹足腫(過多結疤組織形成之腫塊)。不過,要完全修復成原本的皮膚,在學理上是不太可能的,只能讓它接近原本的皮膚、看起來沒有疤痕,但無法真的逆轉已經形成的疤痕。
參考資料
【部分錯誤】網傳「終於有西醫肯告訴大家各種西藥有什麼副作用了...咳嗽吃止咳化痰的藥、抗生素,會將本來要排出體外的病原菌又壓回身體裡...過敏是排毒,用藥會將本來要排出來的毒素壓進身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