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實驗室2022新聞業預測】學者提醒:大眾媒體發布查核報告 提防幫陰謀論和極端言論做大宣傳

【尼曼實驗室2022新聞業預測】學者提醒:大眾媒體發布查核報告 提防幫陰謀論和極端言論做大宣傳

記者何蕙安/編譯

愈來愈多新聞媒體加強事實查核工作,發布事實查核報告,但挑戰與難題也隨之浮現。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的「2022年新聞業預測」中,薩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傳播學者喬納斯.凱瑟(Jonas Kaiser)提醒,大眾媒體在刊出查核報告前,應該思考可能的效應,包括是否可能變相傳播陰謀論與錯誤資訊,有時「不報導就是最好的闢謠」。

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每年歲末年終邀請新聞學領域的代表人士針對新一年度的新聞界發展做出預測,今年共有66個傳播業界學者、業內專家參與,議題涵蓋媒體經營、新聞業的種族不平等、觀眾喜好趨勢、記者面臨的騷擾與攻擊、工作形式變革等。凱瑟認為,事實查核報告的發布,應該要回歸到獨立查核組織。

「人們會利用事實查核來打擊另外一方,或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資訊、或是用來『反查核』其他的事實查核。」凱瑟認為,新聞媒體發布事實查核的效果不見得比第三方組織還要好,反倒有可能進一步極化原本有特定傾向的觀眾,還冒著回應與放大不實訊息的風險,形成潛在的傷害。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新聞機構發布查核報告成趨勢

「成功、重要、受歡迎、容易複製。」凱瑟如此解釋了事實查核工作在過去幾年蓬勃發展的原因。根據杜克記者實驗室的數據,以政治查核起家的美國查核組織《FactCheck.org》在2003年12月上線、成為全球第一家事實查核機構後,2021年全球活躍的事實查核組織項目已經成長到349家(註:杜克實驗室的統計不包含政府成立、或有國營媒體背景的查核項目,因此實際的查核組織數量高於349家)。

事實查核通常是由獨立的第三方組織進行,例如《FactCheck.org》或是《PolitiFact》;但隨著時間過去,愈來愈多新聞組織也增設事實查核部門,開始發布正式的事實查核報告。以美國為例, 包括《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CNN》與《USA Today》等知名媒體都有事實查核的專區或是網頁,也有不少媒體成立的事實查核團隊成功取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的認證。

凱瑟指出,新聞媒體的事實查核團隊主要重點破解陰謀論與不實訊息,也報導不實訊息相關的議題。在這些媒體上,事實查核報告變成了一種愈來愈常見的新聞體形式,用以遏止不實訊息的流傳。


圖1:《華盛頓郵報》的Fact Checker團隊(左)專注政治人物的事實查核,其代表作包括在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彙整川普的不實訊息,建立了鉅細彌遺的川普資料庫。《紐約時報》則有「追蹤熱門不實訊息」的專區,以時間軸的方式彙整了在網路上爆紅的爆紅的不實或誤導資訊的查核與報導/擷自《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

事實查核證明有效 但也容易被攻擊與濫用

凱瑟強調,已有跨國研究證實,人們會根據其所呈現的「事實」調整他們的想念與信念。也就是說,事實查核是有效的。在該項橫越阿根廷、南非、奈及利亞與英國等四國的研究顯示,不管是在哪個國家、身處何種文化與政治光譜,事實查核都可以有效打擊不實訊息,減少人們被錯誤資訊的影響。

但是,對於一個人的的想法能被事實查核改變多少,就牽涉到個人的信念、政治理念、知識等。「一個記者不太可能用一篇查核報告就改變一個死忠的氣候變遷否認者,或是用一篇『疫苗裡面沒有晶片』的文章來改變反疫苗人士,也不可能因此改變川普支持者認為2020年大選被偷走的觀點。」凱瑟舉例。

凱瑟點出事實查核遭遇的挑戰是,在政治與媒體環境都走向極化,而且許多議題都政治化、帶有各自立場的背景下,事實查核恐衍生更多爭議,包括事實查核報告被拿來攻擊立場不同的另一方、資訊被選擇性地使用,甚至拿來反證其他的查核報告等。

凱瑟認為,儘管事實查核工作者都強調自己只呈現「事實」,所以本質是「中立」的;但是,當查核記者在選擇要查核哪些論述、忽略哪些論述,這就是在扮演「守門員」的角色,也難免會被質疑其立場。

「事實查核」與「放大謠言」的兩難與取捨

凱瑟認為,雖然新聞媒體的立意良善,希望透過事實查核保護其既有讀者、避免受到不實訊息傷害,但媒體在選擇刊登查核報告之前,應該要思考的「發布事實查核是否可能會讓讀者曝光在不實訊息下,最終變成主動傷害了他們?」。

他以陰謀論為例,媒體應該思考的是,當讀者看到某篇陰謀論查核文之前,是否有聽過該陰謀論;當向讀者展示「不,5G信號塔不會讓你傳染新冠病毒」這一類查核報告,是否可能反而讓讀者半信半疑,開始將5G與新冠病毒產生連結?

凱瑟分析,事實查核會導致兩種情況:第一,透過強調「另一方」正在做的事,會更加強化人們本身的立場信念;第二,事實查核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對於刺激的回應」,這個回應可能會(且已經被)遭到濫用,被拿來把一些惡意不實訊息帶到鎂光燈下。

有時候最好的報導是「不要報導」

凱瑟引用數據與研究機構(Data & Society Institute)創辦人與研究者丹娜.博伊德(Danah Boyd)與哈佛不實訊息學者瓊安.唐納文(Joan Donovan)關於記者報導極端主義與自殺的研究中,強調:「有時候最好的報導,就是不要報導」。

「我認為新聞媒體在事實查核的成就,不見得會比第三方組織還要大,但卻會回應與放大不實訊息與惡意假訊息,造成潛在的傷害。」他指出。

「當然,不是說記者應該要停止事實查核,他們還是應該要... 但是應該要把內容放在新聞故事中,而非單獨發一篇事實查核報告。」凱瑟強調。

他對媒體提出的建議是,刊登查核報告時,應該想一想讀者是否需要知道某些傳言和闢謠文,有些查核報告並不適合在大眾媒體刊登,只適合留給獨立查核組織去處理。

推薦閱讀

〈【跨國研究】事實查核有用!比假訊息更有說服力〉2021.09.23

參考資料

Jonas Kaiser <Leave fact-checking to the fact-checkers> NiemanLab, Predictions For Journalism 2022

首頁代表主圖:Unsplashvisu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