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看到此圖的蟲物千萬不要去碰…碰觸的人已疼痛欲死,且手掌出現密密麻麻的小洞」?
【錯誤】網傳「看到此圖的蟲物千萬不要去碰…碰觸的人已疼痛欲死,且手掌出現密密麻麻的小洞」?
圖片中的蟲子是負子蟲。負子蟲沒有任何毒性,若觸碰到,不會造成任何皮膚不適。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2019/8/5 更正啟示】本影片59秒處,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保育員邱士杰介紹負子蟲的生活區域,應為「靜水域」環境,影片字幕誤植為「近」水域,特此更正。
背景
社群媒體流傳「…看到此圖的蟲物千萬不要去碰到它,在泰國國家已經發現大量的這種毒物,緬甸也有,碰觸到這種蟲物的人現在已經疼痛到欲死的地步,而且手掌出現一堆密密麻麻的小洞…」,此傳言還配上一張蟲的照片和手部受傷的照片。這已是舊傳言,並不定期地在社群媒體流傳。
圖1:社群軟體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圖中的蟲是什麼蟲?
經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保育員邱士杰辨認,傳聞圖片中的蟲是負子蟲。
邱士杰說,負子蟲是一種肉食性水生昆蟲,生活在水稻田與湖泊、池塘等靜水域地帶,以小魚、蝌蚪、孑孓等為食。圖中負子蟲背上的東西是它的卵,負子蟲可以說是「生態界的好爸爸代表」,公母蟲交配後,母蟲會把蛋生在公蟲的背上。
圖2:負子蟲生活在池塘和湖泊,而非陸地。(攝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圖3:負子蟲的體積比10元硬幣還要小。(攝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爭議點二、若觸碰到負子蟲是否造成皮膚傷害?
邱士杰說,負子蟲無毒性,不能離開水域太久,在陸地上不能待太久,通常不會在家裡出現。當人在水域接近它時,它反而會游走,懼怕人類這樣的龐然大物。
經動物園保育員同意,並確認不會傷害到負子蟲,查核中心記者親身實驗,讓負子蟲爬在手掌心一小段時間,事後,記者的手部皮膚未出現任何不適。傳言指稱的「觸碰的人已疼痛欲死,並出現密密麻麻的小洞」,並不符合事實。
圖4:負子蟲沒有毒性,爬過記者手掌之後,記者手部皮膚並沒有任何不適。 (攝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邱士杰表示,如果發現生活周遭或者鄉下田邊有這類的水生昆蟲存在,代表這裡的水域環境相對穩定。當一個好的環境出現在附近的時候,盡可能不要過於驚擾這些昆蟲,也不用大驚小怪,因為負子蟲以孑孓為食,對人類反而有益處。
爭議點三、觸碰到蟲物是否皮膚有可能造成這樣的病變?
湖光皮膚專科診所院長胡淑玲表示,某些蟲子體內含酵素,若不慎觸及時,皮膚通常會表現出瞬間的化學性灼傷,概念上,可以想像是一種觸碰到強酸或強鹼後,有立即的燒灼感,皮膚會感到疼痛,通常會表現為不規則狀紅腫或是破壞式的潰爛樣態。
胡淑玲說,從網路上傳播的圖片看來,手掌的皮膚比較像慢性的角化病變,但圖片上手掌傷口過於規則,分布的面積也太廣泛,看來碰到的蟲子要比手掌大才有可能形成這樣的畫面,推測此圖似乎是為了跟蟲子外觀本身做連結而產生的,不大可能是一碰觸到蟲子體液,皮膚就會產生如此變化。
結論
圖片中的蟲子是負子蟲。負子蟲沒有任何毒性,若觸碰到,不會造成任何皮膚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