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媒體報導「心臟斷層掃描做一次 輻射量是核災區食品的8萬倍」?
【部分錯誤】媒體報導「心臟斷層掃描做一次 輻射量是核災區食品的8萬倍」?
一、根據行政院原能會公布的「輻射劑量比較圖」,「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的每次輻射劑量確實為「16毫西弗(mSv)」,但核子醫學科醫師指出,最新電腦斷層掃描儀的輻射劑量已大幅降低,原能會的網頁更新較慢。
二、核災食品的輻射屬於「體內曝露」;用於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屬於「體外曝露」,兩者不能類比。
因此,「心臟斷層掃描做一次 輻射量是核災區食品的8萬倍」為資訊未更新及類比錯誤的不完整訊息。
背景
媒體引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數據資料進行報導,稱:「心臟斷層掃描做一次 輻射量是核災區食品的8萬倍」(圖1)
圖1:原始報導
該篇報導列出「檢查接受輻射劑量與食品輻射容許量比較表」(圖2),表中列出各種放射性檢查之輻射劑量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的每次輻射劑量為16毫西弗(mSv)」以及食品之推算輻射劑量。
圖2:媒體報導列出「檢查接受輻射劑量與食品輻射容許量比較表」
查核
爭議點一:照一次「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量為「16毫西弗」?
根據行政院原能會〈輻射劑量比較圖〉(圖3),「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的每次輻射劑量為「16毫西弗(mSv)」。
圖3: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釋放16毫西弗(mSv)/資料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查核中心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核子醫學科主任林明賢。林明賢醫師指出,現在新型式的電腦斷層檢查儀器使用的輻射劑量已大幅降低,例如振興醫院的動態800切心肺電腦斷層掃描儀,接受一次的輻射劑量僅約1毫西弗。
此外,美國GE Healthcare官方網站上列出電腦斷層掃描儀「Revolution CT」的臨床影像,從中可以看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的每次輻射劑量依檢查範圍及儀器的參數設定而有所不同,最低僅有 0.6 mSv,並非固定不變為「照一次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就是16毫西弗(mSv)」。
圖4:GE電腦斷層掃描儀「Revolution CT」在此個案的輻射量是0.6毫西弗
圖5:GE電腦斷層掃描儀「Revolution CT」在此個案的輻射量為0.9毫西弗
圖6:GE電腦斷層掃描儀「Revolution CT」在此個案的輻射量為2.1毫西弗
爭議點二:「做一次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量,竟是吃下一公斤核災區食品(如香菇、蔬菜等)近8萬倍之多」?
林明賢醫師表示,這樣的類比是不正確的。核災食品的輻射是「體內曝露」的情況,亦即人吃進核災食品後,碘-131、銫-137等放射性原子核在人體內隨著血管進入各個器官,被人體組織吸收後四面八方放出輻射,因此輻射汙染最怕的就是體內汙染。而照射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則是「體外曝露」的情況,而且僅有身體單側接受到輻射,且還有皮膚保護,和吃進去體內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兩者的殺傷力完全不能比。
註︰關於「體內曝露」和「體外曝露」,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說明:
游離輻射照射人體的過程稱為輻射曝露,輻射曝露有體外曝露與體內曝露二種。體外曝露是指游離輻射由體外照射身體的曝露,例如健康檢查的胸部x光檢查;體內曝露則是指由攝入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所造成的曝露,例如吃入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質或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物。
另外,媒體報導是以「照一次心臟電腦斷層」與「1公斤核災食品」來比較輻射劑量,但「電腦斷層」診斷僅在有醫療需求時才會使用,劑量受到嚴格控制而患者本身對「受曝」的狀況也有理解認知。但「食品」則是生活中會長期食用而且受曝劑量、核種等資訊不明。兩者的接觸頻率、致病機率等,比較的基準完全不同。
結論
一、根據行政院原能會公布的「輻射劑量比較圖」,「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的每次輻射劑量確實為「16毫西弗(mSv)」,但最新電腦斷層掃描儀的輻射劑量已大幅降低,原能會的網頁更新較慢。
二、核災食品的輻射屬於「體內曝露」;用於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屬於「體外曝露」,兩者不能類比。
因此,「心臟斷層掃描做一次 輻射量是核災區食品的8萬倍」為資訊未更新及類比錯誤的不完整訊息。
補充資料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食品輻射劑量估算公式:
E(mSv) = GL(A) × M(A) × eing(A) × IPF
- E是暴露於輻射的「年有效劑量」
- GL(A)是Guideline level,即食品中輻射汙染檢驗標準,單位為「貝克」
- M(A)是「年食物攝取量」
- eing(A)是「攝取劑量係數」
- IPF是「汙染係數」
參考資料
行政院原能會〈輻射劑量比較圖〉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低輻射超極速800切電腦斷層掃描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美國GE Healthcare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