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90%的人不知道,吃這水果(香蕉),才能真正『預防中風』」?
【錯誤】網傳「90%的人不知道,吃這水果(香蕉),才能真正『預防中風』」?
一、醫師指出,目前沒有大型研究可以證實「吃香蕉能預防中風」。
二、日本帝京大學藥學部山崎正利教授曾於1999年進行水果與免疫活性的研究,但山崎正利並非傳言所指「東京大學教授」,研究內容也不是「中風」而是「免疫」。
三、1987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每日增加攝取鉀離子可降低40%的中風死亡風險。但這項研究年代久遠,而且「香蕉」和「鉀離子」是不一樣的東西,不能因為香蕉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就直接推論「香蕉可以預防中風」。
背景
查核中心收到民眾申訴,通訊軟體流傳訊息(如下圖):「90%的人不知道,吃這水果,才能真正『預防中風』!…」
圖1:民眾申訴的訊息內容
這則訊息附上一則影片連結,觀看人次超過100萬,內容敘述:
「香蕉是台灣很常見的水果…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山崎利用動物實驗…結果證實其中以香蕉的效果最好。…能夠增加白血球、改善免疫系統的功能,還會產生攻擊異常細胞的物質TNF(腫瘤壞死因子)…
山崎教授指出,在黃色表皮上出現黑色斑點的香蕉,其增加白血球的能力要比表皮發青綠的香蕉強8倍。…
著名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長期吃香蕉,中風死亡的機會率大大降低40%。」
圖2:該訊息附上的Youtube影片,觀看次數超過100萬次
這則訊息出現在許多網站上,內容農場網站也有相似內容。
圖3:該訊息的網頁搜尋結果
圖4:內容農場網站也有相似內容
查核
爭議點一、「吃香蕉才能真正預防中風」是否屬實?
一、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葉睿儒醫師指出:
目前沒有大型研究可以證實「吃香蕉能預防中風」。有研究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結果顯示有減少中風的跡象,但這不能直接推論到人類身上。
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在2016年9月5日發布新聞稿指出:
「香蕉含豐富的鎂、鉀、碳水化合物,鉀離子能防止血壓上升,而高血壓是腦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適當攝取香蕉,有助於血壓防治,但仍應避免過量攝取反而造成身體傷害。
一般而言,仍建議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每類食物中宜多加變化,香蕉攝取量建議95公克(大1/2根、小1根)。若是高血壓且接受藥物治療之患者,因部分藥物之藥理機轉會使血鉀上升,建議與您的醫師討論香蕉之攝取量。高血壓飲食原則必須合乎均衡飲食及三少二多:多蔬果、多高纖、低油脂、少加工食品、少調味料。」
三、根據查核中心查證:
香蕉富含鉀離子,鉀離子有助於血壓防治,血壓過高會增加中風發生率。但不宜過度推論為「香蕉可預防中風」,此說目前尚未經過研究證實。
爭議點二、傳言所指「東京大學教授山崎」進行過相關研究,是否為真?
一、查核中心在日本的香蕉進口協會「バナナ大学」網站,搜尋到有關「帝京大學藥學部」的「山崎正利教授」,於1999年發表關於水果的免疫活性度比較,其中以香蕉最高。
圖5:日本的香蕉進口協會「バナナ大学」網站介紹
網站內文指出:
「這項實驗將香蕉、葡萄、鳳梨等常見水果的萃取液透過靜脈注射到老鼠體內,觀察血液中TNF的量如何變化。TNF是一種由巨噬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具有壞死腫瘤細胞的作用,因此血液TNF值被視為刺激免疫系統的指標。
該實驗的結果表明,香蕉比其他水果更有效地增加TNF,並且具有與癌症治療等中使用的免疫增強劑相當的效果。」
(原文:1999年に行われた日本癌学会総会では、帝京大学薬学部の山崎正利教授(現在は名誉教授)が、マウスを使って果物ジュースの免疫活性度を調べた実験結果について発表しました。
この実験では、バナナ、ブドウ、パイナップルなどの身近な果物のジュースをマウスの静脈内に注射し、血中のTNF量がどう変化するかが調べられました。TNFはマクロファージから産生されるサイトカインの一種で、腫瘍細胞を壊死させる作用を持つことから、血中TNF値は免疫システム活性化の指標として使われます。
この実験の結果から、バナナは他の果物に比べてTNFの生産量を増やす効果が強く、がん治療などで使用される免疫増強剤に匹敵する効果がみられることがわかりました。)
而在日本健康書籍出版社「ハート出版」網站上,有「山崎正利」的相關介紹,指出山崎正利為「現在帝京大學藥學部教授」、主要研究「免疫學」。
查核中心檢索日本帝京大學藥學部網站,在「教師介紹」中沒有「山崎正利」。
因此,日本「帝京大學」的「山崎正利」教授曾進行有關香蕉免疫活性的研究,但並非「東京大學」。同時,山崎正利目前已不在帝京大學任教。「東京大學教授山崎」的說法為錯誤訊息。
二、針對這項有關香蕉與「免疫活性」的研究,葉睿儒醫師認為:
這項免疫活性的研究,沒有去探討免疫活性在疾病上的影響程度,以及白血球能增加多少。近年也沒有看到大型研究證明香蕉可以增加免疫活性。
葉睿儒醫師強調,水果中含有相對豐富的維生素,的確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但不管是哪種水果,對人體的免疫力都有幫助,不是只有香蕉。」
爭議點三、傳言所指:醫學期刊《新英格蘭(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證實「長期吃香蕉降低中風死亡機率」,是否為真?
一、《新英格蘭》期刊是否曾經刊登香蕉與降低中風死亡率的研究?
1、查核中心以關鍵字搜尋,1987年《新英格蘭》期刊有一篇研究〈Dietary Potassium and Stroke-Associated Mortality〉,是以南加州地區859位50到79歲的男女為實驗對象。這項研究追蹤他們的飲食習慣長達12年,研究結果顯示每日增加攝取10毫摩爾(mmol)的鉀離子,可降低40%的中風死亡風險。
但這項研究是針對「鉀離子」,並非「香蕉」。
2、葉睿儒醫師指出,這項研究年代久遠,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已不合時宜;而且這項研究是追蹤受測者的飲食,從中「推估」每天攝取多少鉀離子,但不可能確定受測者每天攝取多少鉀離子,因此葉睿儒醫師認為這項研究並不嚴謹。
二、近年有關「鉀離子」與「中風」的研究結果為何?
葉睿儒醫師指出,2016年的研究〈Meta-Analysis of Potassium Intake and the Risk of Stroke.〉顯示,攝取鉀離子後,中風的情況相對比較低,但效果沒有非常顯著,還需進一步研究。
另外,2017的一項大型統計的研究〈The effect of potassium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顯示,攝取鉀離子有些微降血壓的效果。但研究並不建議只用鉀離子來控制血壓,而且攝取鉀離子需要持續監控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不管鉀離子過高還是過低,都會造成心臟的問題。因此雖然有效果,但不會拿來做第一線的治療。
不過,葉睿儒醫師指出,不能從「鉀離子可以預防中風,香蕉含有豐富的鉀離子,」直接推論出「香蕉可以預防中風」,因為「鉀離子」和「香蕉」是不一樣的東西。而且香蕉本身含有比較高的糖份,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病患,容易造成血糖偏高,或是鉀離子代謝出問題,因此不建議吃太多香蕉。
結論
一、醫師指出,目前沒有大型研究可以證實「吃香蕉能預防中風」。
二、日本帝京大學藥學部山崎正利教授曾於1999年進行水果與免疫活性的研究,但山崎正利並非任教於「東京大學」而是「帝京大學」,且目前也已經不在帝京大學任教。研究內容也不是「中風」而是「免疫」。
三、1987年《新英格蘭》一項研究顯示,每日增加攝取10毫摩爾(mmol)的鉀離子,可降低40%的死亡風險。但醫師認為這項研究年代久遠,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已經不合時宜。
四、醫師指出,近年有研究顯示攝取鉀離子在降低中風機率及降血壓上有些微效果,但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確認。更不能因為香蕉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就直接推論「香蕉可以預防中風」。因為「鉀離子」和「香蕉」是不一樣的東西。而且香蕉含有比較高糖份,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容易造成血糖偏高,或是鉀離子代謝出問題,因此不建議吃太多香蕉。
參考資料
日本香蕉進口協會〈バナナ大学〉
日本帝京大學藥學部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吃香蕉好處多抗高血壓防中風?〉
Khaw, K., & Barrett-Connor, E. (1986). Dietary Potassium and Stroke-Associated Mortality – A 12 Year 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Study.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4(6), 794. doi:10.1097/00004872-198612000-00024
Vinceti, M., Filippini, T., Crippa, A., de Sesmaisons, A., Wise, L. and Orsini, N. (2016). Meta‐Analysis of Potassium Intake and the Risk of Strok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5(10).
Filippini, T., Violi, F., D'Amico, R. and Vinceti, M. (2017). The effect of potassium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30, pp.1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