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老師領進門學生動手學查核 保持開放心態培養思辨力
記者陳偉婷/報導
事實查核不是理想空談,而是每日的生活實踐。成功高中的賴柏叡同學決定踏進事實查核課堂,源頭竟是一則在學校流傳的假訊息。
賴柏叡擔任班上的衛生股長,2021年6月看到一則學校公告說「6月15日開始停課、進行線上教學」,他負責任地立刻對同學宣布,「大家可以收拾書包,準備回家,10分鐘後先大掃除」。但沒想到,他看到的其實是一則流傳於IG,遭同學「惡搞」的假公告,他因為誤信、散播假訊息,還被老師「約談」。為了雪恥,賴柏叡決定參加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開設的媒體素養微課程,一頭栽進事實查核的領域。
圖1:成功高中的賴柏叡分享,他曾誤信且散播在校園流傳的一則假公文,為了雪恥,學習查核減少掉入陷阱風險。他的真誠分享,讓會場充滿笑聲。(攝影:趙元彬)
事實查核是媒體識讀教育重要的一環,不只強調動腦思辨,還要動手查查看。2022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第四場主題講座「帶著中學生動手玩查核」17日登場,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教務處主任陳雅萍、台北市華江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林思伶、台南女中公民科老師劉芮妘及師大附中學生高碩亨、成功高中學生賴柏叡,分享事實查核課堂的啟發與收穫。
查核沒有神奇功夫 唯有勤奮
高碩亨和賴柏叡都是師大附中媒體素養微課程的學生,他們分享,日常生活中充斥許多假訊息,透過微課程的帶領,學習如何運用數位查證工具和查核組織資源,避免受假新聞、假訊息所害。
高碩亨說,透過數位查證工具,如以圖搜圖、辨識社群平台帳號可信度、以時間軸建立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一層層耙梳資料,細心、耐心地比對。找到答案的過程並不容易,也應證「查核沒有神奇功夫,只有勤奮而已」的真道理。
近日因應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遇槍擊身亡,高碩亨和賴柏叡在分享時,不約而同提到安倍遭槍擊後,社群平台旋即出現媒體帳號搶先宣布安倍死訊。他們利用課堂所學,仔細推敲、驗證社群平台發佈訊息的帳號可信度,發現竟是「假帳號」發假訊息。只要學習技術、懂得動手查,第一時間就能避免掉進假訊息陷阱。
圖2:師大附中學生高碩亨(左)、成功高中學生賴柏叡(右)透過微課程學習媒體識讀和事實查核,他們分享精彩的學習過程,收穫滿滿。(攝影:趙元彬)
讓事實查核成生活 從獨善到兼善
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教務處主任陳雅萍簡報時表示,微課程是利用彈性學習時間開設,沒有學分、沒有成績,必須靠課程的真功夫留住學生,「來學的學生,就是真的是真愛」。
陳雅萍說,課程開設之初,負責教學的老師也是媒體識讀菜鳥,但必須快速增能,所幸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核心素養課程架構,幫助老師們快速學飛。微課程的發展,從一開始的6週課程拼裝車,慢慢長出極富規模的18週課程,由2名專責老師一連上了5個學期, 受惠的學生也從一開始只有附中學生,到後來開放給5校同學。跨校學習也激發各校同學的榮譽心,課程參與更投入。
圖3: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教務處主任陳雅萍分享,微課程從一開始僅6週課程,一路成長到現在的18週,事實查核領域有太多內容需要學習。(攝影:趙元彬)
學習事實查核的技術,不能只是「獨善」,還必須要「兼善」。陳雅萍表示,透過事實查核,希望做出改變,不只是學生學會怎麼查,還希望可以影響他人,讓大家共襄盛舉。學習事實查核,也不單只是找到答案,更在乎的是學生有沒有長出對事實查核的敏感度。
陳雅萍提供進入事實查核的4大方向,包含善用查核平台(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真的假的Cofacts、Mygopen等查核組織)、留意產銷履歷(仔細檢視訊息來源、何時生產、由誰生產等)、培養自有以圖搜圖的能力、綜整資訊追蹤。透過這些學習方法,上課的學生都表示收穫良多。
用烏俄資訊戰學查核 探求真實也要注意現實與倫理
華江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林思伶則將媒體識讀、事實查核課程納入「探究與實作」選修課 ,因沒有既定教材,教學內容有空間,但也充滿挑戰。林思伶規劃一套課程,涵蓋資訊收集、電子資料庫運用、新聞產生履歷、辨識內容農場,並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工作坊的事實查核教學架構,設計符合高中生的教材。
圖4:華江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林思伶靈活運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工作坊資源,獨家規劃「探究與實作」選修課教材,豐富內容兼顧查核倫理,讓與會者驚艷。(攝影:趙元彬)
林思伶在課程中規劃2堂事實查核課,教授以圖搜圖、智慧翻譯、運用時光機檢視街景變化、善用氣象搜尋資源,也能找到解答。因應今年國際烏俄戰事,她也以烏俄戰為題,讓學生看到資訊戰的嚴重性。如一則在網路流傳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投降影片,其實是深偽假影片,學生可以利用學到的工具試著拆解辨識。
事實查核不能陷入文本查核、罔顧現實,林思伶說,為了要讓學生瞭解,戰爭並非烏克蘭的全貌,她設計教材時特別加入烏克蘭當地文化和特色元素,如讓學生去查烏克蘭知名的景點「積木社區」,一睹烏克蘭美景,學生也透過Google地圖的時光機功能,看到積木社區成立前後街景的轉變。學生也利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烏俄專區資訊,瞭解資訊戰是不斷變動、更新、非常真實發生的事件,也讓學生理解,遠在烏克蘭發生的資訊戰,其實一點都不遠。
此外,林思伶表示,遇到有疑問的訊息,在選擇立場前,先透過工具找答案,能更清楚安身之處,保持開放心態、運用批判力動手找答案,但事實查核不能只學工具,事實查核的信念和倫理也非常重要,事實查核要建立在公共利益的維護,且也要提醒自己,避免主動暴露過多個資在網路上。
情境模擬化身王牌大記者 才知挖掘事實不容易
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劉芮妘則分享在台南女中規劃的6週識讀微課程,她細膩準備了超過100張投影簡報,分享上課細節、與學生互動模式,讓參與工作坊的聽眾覺得有趣且收穫滿滿。
圖5: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劉芮妘(螢幕投影)儘管身體不適,仍透過線上熱情參與工作坊,準備超過100張投影片,分享微課程教學實況。(攝影:趙元彬)
劉芮妘說,6週課程中除了媒體識讀,也將事實查核技巧融入,在「媒有問題」單元,讓學生體會、瞭解媒體運作實務、為什麼媒體會追求點閱率,媒體營運的架構和可能遭遇的困難;也讓學生練習下新聞標題,體會新聞產製的過程。此外,也設計「王牌大記者」單元,設計虛擬情境「三隻小豬」的故事,讓學生化身記者偵探,有假設、有驗證,透過訪問把答案找出來。過程中可以練習查核和訪問的技巧,也讓學生知道,追求真實之路並不容易。
微課程也設計「訊息特攻隊」遊戲,讓學生用趣味遊戲的方式問答,進而討論何謂假訊息、假訊息有哪幾種樣態;且課程題材融入台南女中和台南在地元素,也增加可近性和趣味性。
劉芮妘表示,透過微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一件事情的真偽應該如何驗證,要有思辨能力,且不是只關注「對錯」,驗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更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