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連線】烏俄戰爭的全球協作與在地反擊
記者陳璽安/報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舉辦的「2022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借鏡烏俄戰爭的三堂必修課」在9日落幕。西班牙查核組織Maldita.es查核編輯麥凱勒(Andrés Jiménez MacKellar)主講,分享《Maldita.es》如何借由一封電郵,就在烏俄戰爭爆發24小時內,推動全球串聯的假訊息防線,並建立起烏俄戰爭的不實訊息全球資料庫,該場論壇主持人《報導者》副總編劉致昕分享在烏克蘭的第一線採訪心得,以及查核中心團隊分享烏俄戰爭不實訊息的觀察。
圖1:班牙查核組織Maldita.es查核編輯麥凱勒,分享烏俄戰爭中的查核經驗。
戰事假訊息異常爆增,「合作」是查核記者的首要目標
《Maldita.es》的總部位在西班牙馬德里,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一樣,《Maldita.es》是一個非營利的基金會,也是一個獨立的查核機構。
「過去幾個月,我們都看到事實查核的重要性,不僅是在疫情時代,我們的工作拯救了全球人民,但現在烏克蘭的情形,讓我們看到更甚以往的不實資訊。」麥凱勒說,在疫情大流行期間,Maldita.es的 WhatsApp聊天機器人,每天都會收到上千封讀者傳來的訊息,其中不乏會致命的假訊息,例如「喝漂白水抗疫」的偏方。
而在烏俄戰爭期間,雖然訊息總量不若疫情期間,但不實訊息爆增的速度卻是前所未見,光在2月24日、俄方展開軍事行動的頭幾個小時,就有數百張照片湧入,每一張照片都聲稱是發生在烏克蘭,但實際上是移花接木、脈絡錯置的照片。Maldita.es團隊很快意識到,在西班牙流傳的不實訊息,一定也在其它國家流傳,加上在疫情期間,「合作」會是查核工作者們在這場戰爭中的首要目標。
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期間,全球查核組織串聯了新冠病毒事實聯盟,Maldita.es認為有必要複製疫情期間的合作經驗,讓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查核記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查證成果,加速其它查核記者的工作效率,因此有了 #UkraineFacts 這個全球合作資料庫。
#UkraineFacts 目前已收錄了1500則查核報告,讀者進入查核資料庫後,只要點選自己的國家,就可以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查看查核報告。但這個資料庫不只是搜集、記錄所有查核組織的查證成果,也引入工程師的技術,將資料庫視覺化,以地理熱度圖的方式呈現,因此讀者也可以同時瞭解同一傳言在世界各地的流傳狀況。
麥凱勒表示,這個#UkraineFacts 資料庫不僅是全球查核組織的成就,未來也會是研究人員的寶貴資產,尤其烏俄戰爭期間不實訊息爆增與流竄的速度,讓麥凱勒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分析調查,他說,同一傳言不僅能橫跨多國,還能在同時間流傳,例如Maldita.es的團隊發現,他們在西班牙查證的訊息,竟然也正被台灣與菲律賓的查核記者查核,這現象值得深究。
Maldita.es的查核經驗:邀請專家參與查核工作
麥凱勒也分享了其對烏俄戰爭不實訊息發展的觀察,以及《Maldita.es》的查核經驗。麥凱勒指出,在戰爭之初,不實訊息都比較粗製濫造,也比較好破解,但隨著戰爭發展,越來越多精細、複雜的不實訊息,加深查核難度。
為了提升查核工作的效率與品質,《Maldita.es》成立 Equipo O ,利用 Discord 頻道與OSINT社群或是其它領域的專家合作,例如熟悉地理定位的OSINT社群成員、會俄語的人、懂武器的用戶、會俄文的人等,讓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進入查核工作,補足查核團隊未具備的知識,而查核成果也由大家共享,這些協助查核的專家也會把查核成果分享出去。
而麥凱勒也提出兩點心得,首先是媒體素養的重要性,例如在戰爭期間,有一派不實訊息是將遊戲畫面稱作烏俄戰爭畫面,不只一般民眾可能分不出,甚至有西班牙的全國性媒體使用這樣的畫面與資訊,可見,有必要幫非事實查核組織的媒體提升這方面能力。
其次,麥凱勒現階段暫時不需要太過關注深偽技術,雖然關注深偽技術並提防可能的危害是有必要的,但目前能騙過大家的深偽其實不多,現階段要製作精緻假影像的成本太高,而粗製濫造的影像假影像是幾分鐘就能做出來,轉發率卻能跟深偽一樣高。
麥凱勒舉了一個例子,是戰爭期間著名的深偽影片,影像內容為澤倫斯基勸降。麥凱勒說,這支影片對《Maldita.es》團隊來說並不容易破解,但烏克蘭人卻可以一眼看破的,這是非烏克蘭人、不懂烏克蘭語的人不在那個社會脈絡中,因此加深破解的難度。這也是為什麼《Maldita.es》需要Equipo O,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查核工作。
圖2:在論壇後半,主持人劉致昕也分享了自己在烏克蘭的採訪經驗。
錯假訊息的致命性,以及烏克蘭人的反擊
在活動尾聲,主持人劉致昕表示,這三場論壇的討論,不只介紹#UkraineFacts這個跨國的網絡,也不只是介紹事實查核者看到的挑戰,而是當衝突發生的時候,錯假訊息與資訊操弄的致命性是到什麼程度。他說:「對於現代的每個人來說,我們都需要知道,戰爭是最激烈的國與國的衝突,當資訊戰是一個戰法的時候,資訊戰的手段可以用到什麼樣的Demo(演示)。」
劉致昕分享了自己在歐洲的採訪經驗。在戰爭激烈的馬立波,假訊息會引導民眾與地方防衛隊進入危險區域,例如告訴民眾要去哪裡躲炸彈,但其實假訊息提供的地點是下一波被攻及的地方;而在基輔、哈爾科夫這些城市。另一種手法是利用假帳號滲透地方群組,假冒需要幫助的烏克蘭人,借此取的許多在地人才知道的事,或反過來提供錯誤情報,這樣的假帳號其實就是軍事間諜。
面對俄方的資訊戰,馬里波的地方媒體與居民也有一套應對方式。劉致昕採訪到一個馬立波地方報的編輯,這個地方報轉型成為公告欄的性質,採取與讀者協作的模式,如果看到假冒在地人但實際上是幫俄軍服務的人,地方報會將相關資訊刊登,提醒讀者提防為俄軍服務的人。
在另一個戰況慘重的城市赫爾松,劉致昕看到資訊戰的不同樣貌。劉致昕說,赫爾松是最早被俄軍佔領的城市之一,俄方對當地「統戰」的方式是,切斷該城市的外部資訊,當地居民只能看到俄方提供的資訊,例如烏軍投降、人民歡迎俄軍的畫面,又或是俄軍如何捐助物資給在地居民。
當資訊被封鎖,赫爾松居民利用加密群組呈現截然不同的「真實」。當地居民從群組得知,俄軍之所以能發放物資,是因為所有外援物資都被俄軍攔截了;居民在當地群組也討論了當地政府官員是如何被俄軍綁架、威脅、殺死或驅離,而俄方又是培養了哪些支持俄國的代理人。
劉致昕指出,在被統戰壟罩的赫爾松,資訊戰造成確確實實的影響,民眾利用加密群組去建立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理解,他們在群組中知道「我的城市沒有投降」,知道還有同胞跟自己在同一陣線,也因此,至今都有赫爾松人願意上街抗議俄軍,即使要面對俄軍的催淚彈或子彈,他們也願意挺身而出。劉致昕說:「資訊這件事情,在被統戰的地方,變成一種『確定我們還可以存活下去』的連結。」
劉致昕總結,《報導者》在烏克蘭採訪了很多記者、事實查核工作者、居民、演員,各種不同身份的烏克蘭人,都在這場戰爭中努力奮鬥,而烏克蘭人在這場戰爭的表現,是2014年至今的練習與累積。
圖3: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中右一)也分享查核中心對烏俄戰事資訊戰的觀察與反思。
借鏡烏克蘭,一起補足台灣在數位調查領域的弱勢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表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這次推出「2022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借鏡烏俄戰爭的三堂必修課」,是想讓大家一起瞭解,烏克蘭這小國是如何對抗俄羅斯, 如何對抗長期以來由俄國發放的不實訊息。烏克蘭的經驗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查核中心本次舉辦論壇的理由。
「今天討論的是全球事實查核組織的協作網絡,這是台灣未來可以援引的力量。」陳慧敏說,#UkraineFacts不是單一組織的單一行動,而是已經存在兩年多、從新冠疫情一路延伸到烏俄戰爭的全球網絡,這個網絡也是台灣面臨資訊戰時可以引用的力量。
而另外兩場論壇,分別從學者跟媒體的角度出發。陳慧敏回顧第一天的論壇,講者麗特薇妮可(Jane Lytvynenko)是哈佛大學的假訊息研究員,她的家鄉是烏克蘭,麗特薇妮可在這場戰爭中不只是記者與學者,她也在用自己的專業救國、捍衛烏克蘭。麗特薇妮可分享了很多數位調查的計畫,分享數位調查社群如何協助搜集戰爭罪的證據與實況。
陳慧敏指出,數位調查社群的力量,其精神與方法學,可與台灣的G0V或PTT鄉民相結合,由數位調查團隊進行驗證,讓鄉民搜集出來的資料有證據力,傳統的調查工作有了新的典範轉移,不是由單一記者在戰場上調查,而是鄉民與數位調查團隊的協作。
陳慧敏進一步說,這場論壇所引進進的國際經驗,也提醒台灣的媒體與查核組織,都需要精進數位調查能力。在烏俄戰爭前,國際媒體布局了兩三年的數位調查部門,在烏俄戰爭期間發揮了影響力,當資訊進來,有整個團隊在查證訊息,將正確資訊寫成報導,例如《紐約時報》利的數位調查部門,利用衛星資訊驗證布查事件確實存在,這是傳統新聞學很難做到的。
而在論壇中,查核記者馬麗昕與陳培煌分別說明了兩個「台灣媒體全球獨家報導不實資訊」的案例,分別是「烏東肥貓傳說」、「芬蘭總理強硬回應俄羅斯」。陳慧敏說,分享這些案例,不是站在批判立場,而是台灣確實有這樣的弱勢,需要各界一起去努力,也因此查核中心總是抱持著學習的態度在觀察、學習國際好手的數位調查功力,希望將這些技術學起來,分享給台灣的媒體,成為台灣記者的功力,也希望台灣的媒體與查核組織建立合作關係,一起思考怎麼合作、如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