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 中俄大不同:俄國快攻如暴風,中國布局如氣候變遷
記者何蕙安/編譯
中國與俄羅斯是世界上兩個主要「使用資訊戰達到政治目標」的國家,但兩國手法截然不同,無法將過往對俄國網軍的研究套用在中國身上。法國智庫日前發文指出,中國近期對香港、台灣發動的資訊戰手段有「俄羅斯化」的趨勢,攻擊性日增;而中俄網軍未來攜手合作的可能性,也令人憂心。
法國學者認為,台灣與香港是中國資訊戰的「零號感染源」(Patient Zero),發生在台港的資訊戰攻擊樣貌,未來可能會被中國逐步實施到其他國家與社會。
法國國防部智庫「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IRSEM)」主任Jean-Baptiste Jeangène-Vilmer與戰略副主任Paul Charon,2020年1月21日在外交政策網站《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發表〈俄羅斯像暴風,中國是氣候變遷:資訊戰的不同手法〉,解析中俄兩國資訊戰的特徵以及趨勢。兩位專家曾在今年1月,來台觀察台灣總統大選,並參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Paul Charon深諳中文。
記者摘錄本研究內容如下:
中國與俄羅斯都將「影響戰」(Influence Operations)作為日常政治活動的一部分,包括打壓異見者與控制民眾思想。但兩國是截然不同模式的數位威權(Digital Authoritarianism),前者主要是「資訊審查」,後者則是「訊息操縱」,在具體手法上面,兩者更是有許多差異。
圖1:擷自外交政策網站《戰爭困境》
中國砸資源布局 V.S. 俄國利用有限資源快攻
首先,中國在影響戰的資源比俄羅斯多,在局勢中處於主導地位,擁有較大優勢,包括握有經濟補貼、貪污等財力手段。因此,中國不需要透過操縱或竄改資訊來獲得影響力,而是去「塑造」訊息。中國領導人有戰略容忍(strategic patience),相信時間是站在他們的那一邊。
至於國力衰弱的俄羅斯,由於沒有太多手段與槓桿去對抗他人,只好採取從內部削弱他人的手法,傾向主動冒險。
此文引述美國國安局網路安全官員喬伊斯(Rob Joyce)的分析說:「俄羅斯就像是暴風,來得又急又猛;中國,則是氣候變遷,很久、很慢,且影響巨大。」
中國還在乎形象 V.S. 俄國惡名昭彰
儘管中國有新疆再教育營、香港反送中等議題,但在世界舞台上,中國仍保持相對受到尊敬、重視道德的形象。面對國際社會提出的敏感議題,中國也許會重新演繹,但不會直接拒絕,展現了相對接近於西方國家的價值觀。整體而言,中國共產黨不願意讓自己的名聲蒙上風險與陰影。
因此,中國也會竊取資訊,但他們格外小心,努力隱藏自己的行動,不像俄羅斯政府,俄羅斯政府因為沒有太多好名聲,也沒有太多可以失去,它會明目張膽使用駭得的訊息,大膽的藉此強化自己的情報與軍事力量的形象。
中國重拉攏海外華人 V.S. 俄國進行社會分化
中國以資訊戰要拉攏海外僑民或是擁有華人血統後代。許多華人移居海外好幾代了,這仍是中國攏絡的目標。比如,針對19世紀與加拿大原住民瑪斯昆族(Musqueam)女子通婚的中國人後裔,中國政府曾不遺餘力地邀請其後代到中國「尋根」,同時也將中國學生送到瑪斯昆保留區交流。
另一方面,俄羅斯雖然也企圖影響位於拉脫維亞、烏克蘭的海外居民,但其更大的目標是整體社會與部分政治群體,不論是極右翼、極左翼、反歐洲,或是反北約組織。俄羅斯選擇在極度對立或是分裂的社會展開行動,近期的案例如介入美國與法國選舉。
然而,中國近年來也亟欲擴大影響對象,從它的文宣數量增加,並使用不同語言發布,就可窺見一二。
中國打造正面形象 V.S. 俄國主攻負面宣傳
中國與俄羅斯各自對世界「講述」不同的故事,中國專注在自我宣傳,俄羅斯則是詆毀他人。
自我中心而自戀的北京當局企圖向全世界打造自己的正面形象,告訴世界中國為何如此偉大,中國又如何不具威脅;同時,北京當局企圖全面控制「五大」議題——台灣、維吾爾、西藏、法輪功與民主份子。
至於俄羅斯,在2009年喬治亞戰役後,發現打造正面形象的手法並不管用,從此改以負面傳播:再不說服他人俄羅斯有多棒,而是用負面攻擊的方式,攻擊西方社會的墮落、弱小與分裂。
平台與資源的差異
中國擁有發展蓬勃的本土社群工具,如微信、抖音等,這些社群平台也在西方國家發展得很好,使用者越來越多。相較之下,俄羅斯也有自產的社交平台VK,卻難以跨出俄羅斯之外。因此,俄國的網軍,主要是在推特、臉書等西方平台上發動行動,且操練手法純熟。
由於這些西方平台在中國被禁,在缺乏使用經驗的情況下,中國網軍在這些平台的操縱顯得相對笨拙。
不過,北京人力豐沛的優勢。不像俄羅斯必須透過自動程式操作社群帳戶,大批的五毛網軍能以真人負責操縱社群媒體帳號,讓散播不實消息變得更加簡單,也更難監控。
攻擊目標大不同
中國網軍一年估計約製造了5億條社群貼文,但大部分內容都在歌頌中國與共產黨,目標是分散公眾注意力,引導到別的主題;俄羅斯水軍則熱衷於散播分裂社會的種子,為憤怒情緒、具爭議性的議題煽風點火。
不過,最近的研究顯示中國網軍開始改變他們的行為,變得愈來愈有攻擊性。例如由知名微博論壇「帝吧」領軍的行動,從2016年出征台灣總統蔡英文的臉書頁面,2018年聲討瑞典電視台,到2019年詆毀香港示威者,負面言論的力度持續增強。
圖2:帝吧微博擷圖
中國網軍的「出征」也顯示出中國網路審查制度的矛盾性。儘管北京當局希望其人民能待在網路長城內,但他們也需要一群愛國的網軍翻牆攻擊城牆外的目標。因此,北京容忍帝吧提供如何利用虛擬私人網路(Virtual private networks,VPN)翻牆的教戰守則。
要注意的是,若把這些中國網軍在香港與台灣資訊戰中出現的行為改變,當作是例外情形,可能是錯誤的。相反的,這些地區應該被視零號感染源(Patient Zero),或者是觀察中國能耐的實驗室,中國是在台灣與香港進行實驗,對資訊戰進行評估和預測,會把資訊戰行動再延伸到世界其他地方。
中國資訊戰俄羅斯化
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中國從俄羅斯資訊戰的風格獲取靈感,加強從社會外部與內部並進的分裂工作,透過操縱資訊,以達到政治目標。
以近期發生在加拿大的事件為例:對外方面,中國成功將華為事件重塑成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爭擾;對內部分,中國透過微信傳播大麻糖果的風險,向加拿大華人鼓吹中國價值觀,鼓勵其向加拿大政府投下不信任票。
此文也引述美國網路媒體《QUARTZ》報導指出,「中國在假訊息手法上『還』沒有像俄羅斯一樣精湛。」現階段只要花花幾分鐘,或最晚幾個小時,就可以揭穿中國網軍的手法或發現其源頭。
此文判斷,中國網軍的失敗並非技術不足,而是對目標的認識不足,目標不明確等問題。不過,也不能小看中國,從香港示威期間的推特內容就可以看出,中國網軍不斷從錯誤中學習,進化快速。未來,更要擔心中國網軍如何將人工智慧與深偽(Deepfake)運用於資訊戰。
最後,回到「暴風與氣候變遷」的譬喻:氣候變遷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暴風。
從頓巴斯(Donbass,指2014年2月至今發生在烏克蘭東南部的戰爭)到香港的影響戰,中國與俄羅斯究竟互相競爭、抄襲,甚至交換彼此的實戰經驗到什麼程度?
此文引述美國網路媒體《QUARTZ》報導指出,俄羅斯媒體在香港反送中的議題上支持中國,兩國國有媒體開展固定的人員交流,以及更緊密的合作。同時,美國國家情報總監2019年報告觀察到,中俄正處於1950年代中期以來關係最緊密的時刻。
中俄之間正在加溫的同盟關係,什麼時候會邁入正式或非正式的資訊戰合作?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資料
War on the Rocks〈Russia as a Hurricane, China as Climate Change: Different Ways of Information〉
Portland Press Herald〈Analysis: The real cybersecurity battleground〉
QUARTZ〈Why China isn’t as skillful at disinformation as Russia〉
QUARTZ〈Russia is Beijing’s best ally in the disinformation war against Hong Kong〉
Worldwide Threat Assessment of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