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訊息監測】假訊息與闢謠文疲勞轟炸 查核中心呼籲建立信任圈 防認知混淆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觀測到,近期有一波不實訊息,假借冠名醫師和政治人物、假公文、假媒體頁面、假政府公文、假政府網頁等。其夾帶的內容,可能是假的、可能半真半假,或可能是個人意見。這一波假訊息的傳播效應不一,卻都引發當事人和主事機關大動作、大聲量的「闢謠」與「打假」。
查核中心今日(5月25日)發出「不實訊息警示」(Disinformation Watch),提醒民眾,近期這一波不實訊息可能帶來的效應是:混淆你我的認知,癱瘓社會大眾對防疫政策、防疫訊息的認知、判斷和即時回應。
可以想見的是,當你我被假訊息和闢謠文輪番地疲勞轟炸後,緊接下來,當專家、學者、媒體或政府機構發布真實的訊息時,民眾反而會猶豫遲疑,並影響認知、判斷,這恐怕會是這一波假訊息帶來的傷害。
查核中心近期觀測到一波不實訊息,透過LINE或Facebook廣傳,有的是假借冠名許瑞云醫師、前國健署長邱淑媞、立委蔡壁如等錄音檔,流傳教育部和行政院假政策公告,甚至還有假的媒體網頁、假的教育部網頁等,內容夾帶半真半假、錯誤的疫情資訊,都耗費大家過多的心力辨別訊息真假,這是另類的疲勞轟炸。
另一個假訊息耗費公眾關注能量的是「高雄從5月17日起,騎機車未戴口罩要開罰」的假傳言。當這則假訊息於5月15日流傳時,地方政府未曾宣布此措施,官方和闢謠單位發布澄清訊息,又再出現「個人開車不戴口罩已被罰款」另一波操作。政府和公眾原本應聚焦於在社區感染風險中,民眾外出如何落實個人防疫,但此「假訊息」卻成功讓整個社會陷入「開不開罰」爭議,以及防疫資訊變動中,引發資訊落差的混亂。
查核中心更深層的擔憂是,在這一次假訊息和闢謠文之後,民眾很容易造成認知混淆,甚至是判斷麻痺,但疫情正當嚴峻,接下來隨時都可能會有新政策、新措施和即時資訊,當你我認知混淆,就會耽誤對防疫訊息的吸收,更難以做出快速的反應和判斷。
查核中心呼籲,大家在疫情最關鍵的時刻,要建立「信任圈」,建立自己求證訊息的管道,並且確認可信賴的訊息來源。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面對過量的假訊息和闢謠資訊,必須心定而不亂!!
查核中心教你建立信任圈的三招:
1、搜尋媒體:查一查你信賴的媒體
2、詢問查核組織:加入查核中心LINE聊天機器人
3、動手查源頭:搜尋政府官網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是公益的非營利組織,與臉書、LINE等平台簽約合作,是獨立的事實查核組織。查核團隊秉持著記者的獨立、批判精神,監督和檢視政府官方說法,透過採訪專家、學者,查閱關鍵證據和原始文件,以及運用數位查證技巧,撰寫和發布查核報告,幫公眾確認傳言之真假,並降低不實傳言的危害。
查核團隊需要大家保持信心,共同守備這一條防堵不實訊息的戰線。
最後,查核中心誠摯感謝讀者加入@tfctaiwan聊天機器人,在看到傳言的第一時間,就把傳言轉傳回報給我們。因為有你們對準確資訊的堅持,讓查核團隊能快速掌握疫情傳言,才能將它們逐一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