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國總統大選,YouTube拿出辦法對付選戰亂象
記者何蕙安/編譯
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初選從二月開始起跑,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日前已宣布新政策,以對應美國選戰可能出現的亂象。YouTube表示,將移除含有錯誤內容、意圖誤導選民的變造影片,其新政策的說明也罕見地提供具體案例。
法新社報導,YouTube此舉是在對抗深偽(Deepfake)影片的危害。比起過去有心人士使用簡易的技術修改影片,人工智慧生成的深偽影片看起來可信度更高、更難揭露,是選舉活動可能面臨的挑戰。
成立於2005年的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影片搜尋與分享平台,平均每分鐘有超過500小時的影片上傳到該平台。YouTube在2006年被Google收購。據Google本月初公布的財報顯示,YouTube去年營收達150億美元,其中廣告收入達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00億元)。
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黨內初選於2月3日在愛荷華州登場,宣告美國總統大選開始正式開跑。同一日,YouTube在網站發布由公共事務與公共關係副總裁Leslie Miller具名的最新措施,以對應美國總統大選可能面對的假訊息亂象,重申該公司「成為可靠的新聞來源、推廣健康的政治環境」的決心。
在該份聲明中,關於YouTube會移除哪些影片,提供了具體的案例:
1. 遭到技術性竄改變造,或刪除一些片段脈絡而誤導用戶,會有導致嚴重傷害危險的內容。例如,變造影片而讓人誤以為某位官員死了。
2. 在選舉或人口普查等程序上誤導民眾之內容,例如,提供錯誤的選舉日期。
3. 指控某位候選人或現任民選官員參選資格等技術性問題的錯誤內容。例如指某位候選人因為國籍問題、無法競選該職位。
此外,YouTube也表示將關閉涉及以下兩種情況的頻道:試圖冒充他人或其他頻道;以自動程式或其他手段偽造瀏覽數、點讚數與評論的頻道。
YouTube的新政策反映了當前美國選舉活動出現的亂象。
關於出生地傳言,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可說是最有名的當事人。從他2006年參加黨內初選起,關於其出生地不在美國、所以不具備總統資格的傳言不曾停歇。甚至因此誕生「Birther」(歐巴馬出生地質疑者)一詞,於2009年被收錄於牛津詞典。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也曾是知名的Birther之一。
圖1: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是因出生地議題而被質疑參選資格的代表人物。擷自美國非營利新聞調查組織公共誠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報告
由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遭受俄羅斯的勢力介入,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矛頭指向了Facebook、Google、Twitter、YouTube等主要社群平台,認為其提供假訊息流竄的平台,應承擔責任,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各平台目前作法有所不同:臉書將會移除人工智慧變造、誤導用戶的影片,而對於政治廣告則採取實名制,而政治言論與政治廣告採取「不干預政策」(僅有誤導選民關於選舉地點時間等資訊例外);至於Twitter,則是從全面禁止候選人的政治廣告。
「每一個社群平台都在『言論自由』與『選民操弄』之間衡量,但虛假資訊行動正在跨平台發動,而且瞄準平台的漏洞。」成立於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基金會(German Marshal Fund)研究政治不實訊息的學者凱倫·科伯(Karen Kornbluh)向法新社表示。
「這些平台應該要一起合作,發展出共同的、清楚的、一致的、可執行的規則,來保護選民,避免其成為不實訊息行動的攻擊目標。」科伯強調。
去年5月,一則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 )講話緩慢含糊的變造影片,就是呼應YouTube影片新政的很好案例。該影片在臉書上被觀看上百萬次,包括美國總統的私人律師朱利安尼(Rudolph W. Giuliani)都分享了該影片,加上留言:「佩洛西怎麼了?」
圖2: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 )講話含糊緩慢的影片去年5月在美國遭到瘋傳,連美國總統川普都推波助瀾。但影片事後經證實遭到技術竄改。擷自紐約時報
此傳言傳播後,美國媒體與查核機構找到原始影片,證實流傳影片是遭到竄改。美國科技月刊《連線》(WIRED)報導,在影片流傳當時,YouTube是第一個將該影片下架的主要社群媒體。
參考資料
YouTube〈How YouTube supports elections〉
《AFP》〈YouTube details ban on‘manipulated election content’〉
《The New York Times》〈YouTube Says It Will Ban Misleading Election-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