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RG研究】運用資訊科學 專家分析社群帳號活動
記者劉芮菁/報導
獨立研究員林玿弘在智庫IORG舉辦的研討會中分享分析社群帳號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觀察到,部分臉書粉專名字是「中華民族」、「中國」,管理員卻來自馬來西亞,但這些貼文發布的時間,都是中國的上班時間,並在馬來西亞上班日、中國放假日,發布貼文數較少。
關注中國資訊戰的智庫IORG於本月6日發布「中國對台影響力作戰研究」研討會。在第一場次中,由專家學者以資訊科學的角度分析社群平台的帳號活動、訊息聲量等。IORG共同主持人游知皓認為,開放資料能提供對稱的事實,作為公民社會的對話基礎。因此IORG主張以公開可檢驗的方法做公開研究,其研究報告也公開在網路上。
圖1: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賴俊鳴(左)、IORG共同主持人游知皓(右)/記者劉芮菁攝影
親中粉專管理員在馬來西亞 貼文發布時間卻在中國上班時間
獨立研究員林玿弘分享,他的研究以關鍵字「蔡英文」為基礎去滾雪球,蒐集2020年82萬個粉專共約2億筆貼文,分析比對它們的發文時間、內容。研究發現在「光復美國」系列訊息裡有協同性發文的行為。例如有一系列「全球華人XX聯盟」的粉專,會在一分鐘內不斷轉傳〈琦琦看世界〉粉專分享的連結。
林玿弘說,有趣的是,研究發現部分粉專的管理員來自馬來西亞,粉專名字卻是「中華民族」、「中國」、「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而且這些貼文發布的時間,都是中國的上班時間,並在馬來西亞上班日、中國放假日貼文數較少。
林玿弘的研究也去追蹤,在Youtube上的不實訊息傳到臉書的過程。例如「美國多州宣布獨立」這樣非常明顯的假訊息,仍有一些帳號會分享,而且有些分享此訊息的臉書帳號,發文時間與行為非常類似,是後續追蹤的目標之一。
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 部分PTT帳號活動不尋常
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分享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期間,PTT八卦版帳號活動的成果。他的研究團隊對這些參與討論的帳號進行資料分析、判斷行為模式並驗證IP位置。研究發現很多帳號在10分鐘內就會回應文章,6個月內回應數量就超過一萬。
王銘宏指出,有兩個帳號非常特別,一個帳號回應的時間都是週間,另一帳號都是假日,而且其中兩週把它的帳號行為完全切斷。從PTT的經驗來看,判斷應該是這個帳號被禁,所以用戶用另外一個帳號。
王銘宏也分享,研究發現有部分帳號是用同一組IP,因此推測有分身帳號的行為。
王銘宏分享另一個研究,是分析每個媒體的受眾,並歸納哪些媒體的受眾在社群平台上比較接近。此研究的目的是,假設有一個粉專發布了不實訊息,觀察這個粉專的閱聽人跟哪些媒體接近,並透過這些媒體發布正面的澄清資訊,也許是對抗假訊息的方法之一。
圖2:逢甲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左)、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賴俊鳴(右)/記者劉芮菁攝影
不實訊息大量散布 透過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推波助瀾
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賴俊鳴介紹學界對輿論操作的研究架構,微觀的角度是訊息的內文本身,例如AI演算法去做內文比對的技術。其次是研究帳號的可信度。第三是從時空背景,例如去看發文時間、哪個時間突然廣泛發文,找到參與帳號之間有關係。
賴俊鳴從美國的研究經驗歸納,不實訊息要大量散布,是透過社群平台演算法推波助瀾。在資訊滲透上,對方要增加話語權、培養自己的網紅。帳號活動的期間要不間斷地有參與者加入,而且內文要夠聳動。
賴俊鳴分享,他的研究團隊觀察到臉書上有一些帳號活動會形成有影響力的群體,例如他們觀察到一系列名字皆為「婷婷」、封面照片相同的臉書帳號;或是用古人命名的帳號,這些帳號會潛伏在不同社團,在時機成熟時有一些活動。不過,這些帳號目前已被臉書移除。
各個社群帳號、媒體會互相引用訊息 形成複雜的傳遞網絡
游知皓在研討會中分享,他的研究蒐集2020年8月1日至11月4日,也就是至美國大選前夕,包括各家媒體網站、內容農場、社群平台等網路上的資訊。研究觀察到中國訊息從微博到臉書的路徑。
游知皓說,有台灣媒體人的粉絲專頁會引述美國媒體在其微博官方帳號發布的資訊,但事實上外媒的微博帳號是引述中國官媒訊息。而外媒在微博帳號上有標註來源,但在台灣的粉專卻只寫來源是外媒。
游知皓也指出,訊息傳播的路徑不是單向地、由一個來源傳到其他地方。訊息的傳播是個由多種來源組成,彼此會相互引用,各種轉傳、分享的路徑形成一個網絡,而每則訊息傳遞的意義都不一樣。
王銘宏總結這場座談,期盼透過電腦科學技術來加速輿論操作的質化研究。因為現在網路上訊息熱傳的速度非常快,如果資訊科學技術隨時偵測社群帳號活動,當不實訊息開始熱傳時就能即時防禦,協助加速事實查核的速度。